由此看來,朱元璋相貌不雅確是事實。但具體什麼樣子,就不好下定論了。
由朱元璋的相貌,又有人推測,說朱元璋不是漢人,而是回人,難道朱元璋的身份也真的另有其他說法?又有人提出,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後姓馬,馬姓是回族的姓,與回女結婚也就成了回民了。馬皇後姓馬不假,但姓馬的就一定是回人嗎?漢代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馬致遠,不也都是漢人。
另外據說,朱元璋之後的子孫也有些行為顯得很有回民風格。比如,建文帝在朱棣攻入南京後出走,遠赴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說明他是回族。可這個傳說本身就不可信,因為建文帝的下落還是個謎。他究竟是死於宮裏的大火還是出家做了和尚,或者是遠走海外,尚沒有定論。因此,以此來斷定朱家的族屬,並不能讓人信服。
另外,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南行途中,曾於十二月間在儀真(今江蘇儀征)下令禁豬。在該縣行祭祀孔子禮時,也不供豬頭而供羊頭。大家知道,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是禁食豬肉的。那麼,明武宗的這個舉動,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他是回族?其實,明武宗的禁豬令講得非常清楚:他本人屬豬,又姓朱,與所謂的族屬和宗教信仰沒有任何關係。
而且大量史料證明,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在朱元璋親撰的《朱氏世德碑》、《皇陵碑》以及各種詔敕詩文和文獻史籍中,都未見到朱元璋本人或者他的前輩、後裔信奉伊斯蘭教的記載,卻有大量崇信佛、道的記載。
有人說,人死後就會“認祖歸宗”。但明朝的陵墓,不論是江蘇盱眙的祖陵、安徽鳳陽的皇陵、江蘇南京的孝陵和東陵,還是北京的十三陵和景泰陵,所有的碑刻都隻有漢文而沒有阿拉伯文字,雕飾也全是傳統的漢族風格而非伊斯蘭風格,陵製也全都是在唐宋陵寢製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與伊斯蘭風格的回族墳墓沒有絲毫相似的地方。
相較於其他皇帝,朱元璋有一個優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做皇帝以後,沒有像其他的皇帝一樣,給自己找一個神乎其神的“先祖”,而是誠實地維持了他草根出身的政治麵貌。中國人一向重視修家譜,崇尚“光宗耀祖”,在修家譜時做一些適當的美化已經成了慣性。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卻打破了這個慣例。有的大臣也私下裏揣測過“上意”,幫他找了一個光輝的祖先——宋朝的朱熹。這個朱熹可了不得,身上掛了一大串響當當的頭銜: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跟這麼一個人攀上關係,並不辱沒皇帝。可是朱元璋卻並沒有領這份人情,誠實地交代了他的出身來曆。
朱元璋曾讓儒臣給他寫家史,就是回憶一下他的家庭狀況,如實地講給大臣們聽。大臣們聽後想必都有所顧忌,不敢放開膽子把皇帝的經曆如實地寫出來。做乞丐、當和尚,都不是什麼光輝的履曆,因此盡可能地做了美化。朱元璋看過以後不滿意,再寫還是不滿意,於是朱元璋就親自執筆寫了他的家史,這個家史記載在《禦製皇陵碑》上。看看他是怎麼寫的:“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彷徨”,“殯無棺槨,體被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寫得很深情。這種真實的“回憶錄”對一個皇帝來說,是很難得的。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比較有特點的一個皇帝。他自幼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飽經疾苦,卻登上帝位,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他首創了中國曆史上公開的特務機關,他首創了當時世界上最周密的戶口製度,他透徹地體現了對貪官的痛恨,他的“以猛治國”釀成了很多血案,他留給了後人太多的想象。總之,他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帝王。
現代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