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堂課 財富——要做金錢的主人,不做金錢的奴隸 省錢比掙錢更重要(1 / 2)

第6堂課 財富——要做金錢的主人,不做金錢的奴隸 省錢比掙錢更重要

勤儉是幸福之本,浪費是貧困之苗。

——民間諺語

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沒有多少人去關注省錢的問題。然而,隨著近年來的通貨膨脹加劇,日常生活用品大幅漲價,合理的花錢和必要的省錢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話題,這既是現實生存的需要,也是未來發展的需要。省錢不僅僅隻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能夠做好的話,就會讓生活更加輕鬆。

錢是用來消費的,想要省錢,就必須先學會合理用錢,隻有這樣,省錢才會更加自然,對於生活質量的影響最小。要省錢,就必須有計劃的花錢。生活中不論做什麼事情,沒有計劃是最危險的,因為那就意味著混亂和無序,資源得不到高效配置,經濟方麵尤其如此。對於個人或家庭而言,也必須有計劃的花錢。比如說,每個月根據情況去超市采購生活用品,這是為了生活需要,這些錢花的目的明確,並且合理。再比如,心情不好了,跑到酒吧點瓶洋酒,喝了一杯之後又不喝了,或者幹脆喝得不省人事,這也是一種交換,隻不過是用錢買心情,買情緒釋放,但是並不是最好的方式,不僅傷錢,而且傷身,所以這種消費的目的並不合理。要想省錢的話,就應該確保錢花在合理的目的上,並且以適度的方式消費,這樣才會提高花錢的效率。富人錢生錢,窮人債養債。節省錢、尊重錢是很多富人的習慣。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節儉是盡人皆知的。有一天,李嘉誠先生從酒店出來,掏車鑰匙時從兜裏蹦出一元的硬幣掉到地上,李嘉誠彎腰去撿,一個印度保安把錢撿起來遞給他,他接過這一元錢,從兜內掏出一百元港幣給了保安,又把這一元錢也送給保安。別人很不解,問李嘉誠先生為何這麼做,他說:“這一百元港元是他給我服務,我給的報酬。如果一元的硬幣不撿起來,可能會被車碾到地裏,可能會掉到溝裏,就會浪費掉,錢是用來花的,但是不可以浪費。”

我們常常說富人越有錢越摳,因為他們知道錢來之不易。而那些沒有錢的人卻往往表現出自己的“窮大方”。

一般而言,財務成功的途徑有兩個:一條是減少開支,另一條是增加收入,如果你夠聰明就應該雙管齊下。但很多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要節省,每個月領到薪水,逛一次商場就花掉一半,去兩趟超市又刷掉餘下的一半,結果連下半個月的生活費都成問題,不得不向老爸老媽申請援助,或者向身邊的親朋好友伸手……

其實,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少花一元錢要比多掙一元錢容易得多。這也就說明了,節儉比掙錢更容易。但對於現今的許多人,可能是從小就大手大腳慣了,要養成節儉的習慣有些難了,也有一部分人不懂節儉,是因為害怕節儉會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讓自己在朋友麵前抬不起頭。

呂冰是名牌大學的碩士生,畢業後在一家外資企業工作,每個月的收入近萬元,在北京算得上是高薪一族了,可是她的日子並沒有別人想象中的富足,而是越來越拮據。

由於自己是名牌大學畢業,且是碩士,於是總想著要勝過別人,自然穿戴方麵也要比別人好,所以她買的衣服大都上千,再加上工作的地點和住的地方都是鬧市區,所以一有空就上街,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止不住掏錢的欲望,結果總是讓鈔票被刷卡機“吃掉”。

再看她的房間裏,經常放著一堆用不完的化妝品和換不過來的衣服、飾品。

很多時候,我們的錢就是這樣被無意中浪費掉的。因此,那些剛參加工作的人不要抱怨自己的工資低,存不下錢來,感到前途一片渺茫。現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社會永遠是一所大學,它讓你學到的知識遠比你在學校學到的重要得多。現實生活中,除了要省錢以外,還應該把自己的債務好好做一下規劃。一般人認為的理財專指的是投資,與負債無關,但恰恰是他們不關心的資產負債問題才是理財的關鍵之處。理財的目的就是把你的資產和負債結構合理化。其中要考慮的是你資產的流動性、增長性和穩定性,以及你負債的好壞。如果你隻有一點資產,一旦有緊急事件發生,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了困境。再有就是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他們理財是為了什麼,他們的目的很簡單,隻要錢多了,他們就覺得滿意了。但實際上,你的理財計劃是必須根據您的理財目標和時間長短來製訂的。理財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讓你的收入與資產為你的理財目標和時間服務。確切的說,就是要把你的資產結構調整成為適合你的理財目標與你的時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