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堂課 相時——不拘於時,隨機應變 不能一味因循守舊
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於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
——楊振寧
法國心理學家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實驗過程如下:
他在一隻花盆的邊緣擺放了一些毛毛蟲,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與此同時,在距離花盆周圍6英寸遠近的地方,撒了一些它們最喜歡吃的鬆針。於是,這些毛毛蟲開始一個接著一個地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呀,毛毛蟲天生有一種“跟隨”的習性。就這樣,時間慢慢地過去了,一小時,一天,兩天……日子就這樣過去了,毛毛蟲還是很固執地兜著圈子。
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必定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喜愛吃的食物。可是讓人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直到法伯把其中一隻毛毛蟲拿開,使原本的環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缺口,這才使位於缺口頭的一個毛毛蟲開始自動地離開花盆的邊緣,最終得以找到自己最喜歡吃的鬆針。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的盲從,在於毛毛蟲總是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結果。其實,如果有一隻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尋找食物,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上演。
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有時候要打破常規,不按常理出牌,也就是靈活變通一下。
思維枷鎖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它的最大特點是形式化結構和強大的慣性。當我們麵臨新情況新問題而需要開拓創新的時候,它就是一隻“攔路虎”。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每天晚上都站在一個台子上,請台下觀眾中的隨便哪位給他出題。這位天才心算家還從來沒有被任何人難倒過。
這天晚上,一位先生走上台來,坐到這位心算家的對麵,開始出題:“一輛載著283名旅客的火車駛進車站,這時下去87人,又上來65人。”
阿伯特·卡米洛很輕蔑地笑了。
“在下一站下去49人,上來112人。”這位先生又作了補充。
心算家付之一笑。
“在下一站下去37人,上來96人,”主考人說得飛快,“在再下一站下去74人,上來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來23人;再一站下去55人,僅僅上來7人;在再下一站下去43人,又上來79人。”
“完了嗎?”心算大師很同情地問他。
“不,請您接著算!”主考人搖著腦袋接著說,“火車繼續往前開。到了下一站又下去137人,上來117人;再下一站下去22人,上來68人。” 這時,他用手敲著桌子叫道:“完了,卡米洛先生!”
心算大師不屑一顧地咧咧嘴角,問道:“你現在就想知道結果嗎?”
“那當然,”主考人點著頭,微笑著說,“不過我並不想知道車上還有多少旅客,我隻想知道,這趟列車究竟停靠了多少個車站?”阿伯特·卡米洛,這位著名的心算家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