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堂課 修養——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知識比財富更有價值(1 / 2)

第18堂課 修養——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知識比財富更有價值

講到讀書的真意義,於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修持道德,原不僅為功名富貴做敲門磚。即為功名富貴,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讀書,更無須借光聖經賢傳,甚至於愈讀書會愈窮,這無怪喜歡讀書,懂得怎樣讀的人一天一天的減少了。

——俞平伯

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富有的民族。有人甚至說,猶太人在家中打個噴嚏,全球的富翁都得感冒。那麼,猶太人憑的是什麼?

答案是重視知識。在每一個猶太家庭中,孩子剛剛懂事,母親就會拿出猶太民族的智慧聖典《塔木德》,滴一滴蜂蜜在上麵,讓孩子去親吻書上的蜂蜜,並告訴他:“書是甜的,你要愛書。”

猶太人認為啟蒙教育越早越好,很多猶太兒童三四歲時便開始接受各種教育,每個孩子走進教室時,都會受到大家熱烈的鼓掌歡迎,以讓他覺得學習是快樂的。待孩子再長大些,父母就會問他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父母就會耐心地引導孩子:“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如果孩子實在答不出來,父母就會直接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知識。知識是別人搶不走的,隻要你還活著,知識就永遠跟隨著你,無論逃到什麼地方都不會失去它。隻要有它,就有一切。”

幾乎所有的猶太人都知道這樣一則故事:

一艘輪船航行在大西洋上,船上坐著許多腰纏萬貫的富翁和一位窮困潦倒的拉比(智者)。閑來無事,人們侃侃而談,富翁們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額財富,互相爭執,不可開交。最後,貧窮的拉比也加入了進來,他說:“我覺得要論財富,還是我最富有,隻是現在我還無法證明這一點。”

富翁們也沒拿他當回事,心說,你一個窮鬼,吹吹牛罷了。誰知過了幾天,在一片險惡的海域,一群海盜無情地襲擊了這艘船,他們殺死了船長,然後將富翁們引以為豪的財富全部洗劫一空,所有人都變成了身無分文的窮光蛋。海盜離去後,因船長已死,也無繼續航行的資金,這艘船隻得停在了最近一個港口。曾經的富翁和拉比依次下船,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謀生。

這位拉比因為擁有淵博的知識而被當地人所器重,做了當地人的教師,享受著豐厚的待遇和尊敬。而那些習慣了養尊處優的富翁們,卻隻能幹些體力活艱難度日,朝不保夕。後來,富翁們由衷地對那位拉比說:“你那天說的話真對。再多的財富,也有可能在一夜間失去,而一個有知識的人,卻會永遠富有。擁有知識,等於擁有一切。”

擁有知識,等於擁有一切——以色列的崛起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19世紀末期,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遊曆過聖經中“流著奶和蜜”的地方——巴勒斯坦後,以無比辛酸的筆調寫道:“在所有景色淒涼的地方中,巴勒斯坦首當其衝……這是一塊沒有希望、令人沉悶的土地。”但如今,巴勒斯坦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貧瘠、資源短缺,而且敵國環伺的以色列,不僅早就成為了世界級的工業強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遙遙領先,而且在諸多領域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被視為整體國民發展度較高的國家。這些,都是重視知識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