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堂課 放棄——輕鬆遊弋於艱難世間路 學會舍得,才能獲得(1 / 2)

第19堂課 放棄——輕鬆遊弋於艱難世間路 學會舍得,才能獲得

生活是一種舍棄的藝術,有舍棄才有獲得,善於舍棄生命中的多餘,換來的是心智的清醒,心靈的淨化,健康的體魄。

——葉舟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時時刻刻都在麵臨放棄和被放棄。但你必須明白,並不是所有的探索都能發現鮮為人知的奧秘,並不是所有的跋涉都能抵達勝利的彼岸,並不是每一滴汗水都會有收獲,並不是每一個故事都會有美麗的結局。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明白這點,也許你就會在失敗、迷茫、愁悶、麵臨“心苦”時,找到平衡點,找回自己的人生坐標。

從前有個孩子,手伸到一隻裝滿榛果的瓶裏,他盡其所能地抓了一大把榛果,當他想把手收回時,手卻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願放棄榛果,又不能把手抽出來,不禁傷心地哭了。這時一個旁人告訴他:“隻拿一半,讓你的拳頭小些,那麼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抽出來了。”

貪婪是大多數人的毛病,有時候隻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就會為自己帶來壓力、痛苦、焦慮和不安。往往什麼都不願放棄的人,結果卻什麼也沒有得到。

放棄是一種智慧。盡管你的精力過人,誌向遠大,但時間不容許你在一定時間內同時完成許多事情,正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進嘴裏,塞得太滿,不僅腸胃消化不了,連嘴巴都要撐破了!所以,在眾多的目標中,我們必須依據現實,有所放棄,有所選擇。

一位精神病醫生有多年的臨床經驗,在他退休後,撰寫了一本醫治心理疾病的專著。這本書足足有1000多頁。書中有各種病情描述和藥物、情緒治療辦法。

有一次,他受邀到一所大學講學,在課堂上,他拿出了這本厚厚的著作,說:“這本書有1000多頁,裏麵有治療方法3000多種,藥物10000多樣,但所有的內容,隻有四個字。說完,他在黑板上寫下了“如果,下次。”

醫生說,造成自己精神消耗和折磨的全是“如果”這兩個字,“如果我考進了大學”、 “如果我當年不放棄她”、“如果我當年能換一項工作”……

醫治方法有數千種,但最終的辦法隻有一種,就是把“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有機會再去進修”、“下次我不會放棄所愛的人”……

錢鍾書在《圍城》中講過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後,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但兩種人都感到不快樂。先吃最好的葡萄的人認為他拿的葡萄越來越差。把好的留在最後吃的人認為他吃的每一顆都是葡萄中最壞的。

原因在於,第一種人隻有回憶,他常用以前的東西來衡量現在,所以不快樂;第二種人剛好與之相反,同樣不快樂。

為什麼不這樣想,我已經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麼好後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為什麼要不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