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堂課 吃虧——慈忍謙讓現輝煌 糊塗虧,莫計較
難得糊塗是一種經曆,是人屢經世事滄桑之後的成熟和從容,是人生大徹大悟之後的寧靜心態的寫照,隻有飽經風霜,經過坎坷的人才能深得人生的真諦。
——葉舟
在人小的時候,往往對社會和人生充滿了美好的憧憬。當人一天天長大,經曆越來越多的時候,會猛然發現,社會和人生其實並不如當初自己想像的那麼美好。於是,便學會了濁眼看世界。許多事情,該糊塗時就別讓自己太過於清醒,不糊塗也要讓自己裝糊塗。因為,太清醒了,就很難再保持一顆如水的靜心。在這個時候,便能夠體會到“人生難得一糊塗”。原來,“糊塗”也是人生的一種佳境。
當一個人經曆了人生的許多風風雨雨之後,對於各種得失、利益、恩怨、是非,就不會再去過多計較。在是非原則問題上不去計較,在原則問題上也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許多細小的問題上,更不會去作無休止的糾纏。理智地去處世,學會適應各種環境,應付各種逆境。以其理智的“糊塗”化險為夷,這種聰明的“糊塗”可以平息可能會發生的種種矛盾。
明白了這些,就不會經常發“舉世皆濁唯我獨清,舉世皆醉唯我獨醒”的感歎;才能在融洽、平等、祥和的氣氛中處理一切問題;才能給自己製造一個快樂、自由的心靈空間,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去吸取別人身上的種種智慧和力量,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圓滿,更加順利。
有一個故事: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誠懇,感動了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此人為報答孟嚐君的禮遇而投到他的門下為他效力。
一次孟嚐君叫人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自告奮勇說自己願去,但不知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聽說孟嚐君的使者來了,均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筆勾銷,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料到孟嚐君如此仁義,人人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買了何物,馮諼據實回答,孟嚐君大為不悅。
馮諼對他說:“你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給你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傾城而去,夾道歡迎。孟嚐君感動不已,終於體會到了馮諼“市義”苦心。
孟嚐君當年的“付出”並沒有想到日後的“回報”,但等他落難時卻發揮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正是糊塗吃虧的智慧。可見,吃虧也可以是好事兒。
郭德成,元末明初人,性格豁達,十分機敏,特別喜愛喝酒。
在元末動亂的時代裏,他和哥哥郭興一起,隨朱元璋轉戰沙場,立了不少戰功。
朱元璋做了明朝開國皇帝後,原先的將領紛紛加官晉爵,待遇優厚,成為朝中達官貴人。郭德成僅僅做了驍騎舍人這樣一個普通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