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堂課 熱忱——用100%的熱情做1%的事情 熱情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激情,這是鼓滿船帆的風。風有時會把船帆吹斷;但沒有風,帆船就不能航行。
——泰戈爾
哲學家愛默生曾寫道:“沒有熱誠個性,就不能成大事。”熱誠的個性與工作的效益密切相關,或者說成正比關係。
多年前,1983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開始找第一份工作時,有見地的顧問告訴她說:“芭芭拉,做人要熱誠!再豐富的經驗,也比不上熱誠能使你獲得更大成就。”
他說得可真對。熱誠的人能使沉悶的旅程變得刺激,使額外的工作變成發展的機會,使陌生人變成朋友。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早期的研究結果,經過多年才得到普遍承認。但是她從未放鬆她的實驗。工作對她來說是極大的樂趣,她從未鬆懈。
充滿熱誠個性的人不論年紀多大,都充滿青春活力,就是因為他們始終保持赤子之心。大提琴家卡隆爾斯90歲時,每天早晨都會先彈奏一下尼哈的樂曲。樂聲從他的指間飄過時,他會把佝僂的腰背挺直,兩眼再度流露出歡欣神色。
對卡隆爾斯來說,音樂是長生不老的靈丹,使人生變成永無止境的探險。正如作家兼詩人歐爾曼寫過的話:“歲月令皮膚加添皺紋,失去熱誠個性卻令心靈發皺。”
怎樣去重覓童年時的熱誠?關鍵就在“熱誠”這兩字。英文熱誠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內在的神”。“內在的神”其實就是一種曆久不渝的愛,也就是適當地愛自己(確認自己),並且將這份愛推及他人。漢語“熱誠”就是“熱心而誠懇”的意思。
熱誠者愛他們所做的工作,而不計金錢、地位或權力。有一次,有人問已退休的劇團團長帕翠霞·麥克爾勒斯,她的熱誠是從哪裏來的。她答道:“我那做律師的父親很久以前告訴我說:‘在我不再以金錢為目的工作之前,我連一個銅板也賺不到。’”
堪薩斯州的伊利莎白·萊頓,68歲時才開始繪圖。從事藝術消除了她不時發作而至少已折磨了她三十年的精神抑鬱,她的作品還獲得一位圖評家讚揚說:“我真忍不住要把萊頓稱為天才。”伊利莎白終於再度找到了生命的熱誠個性。
任何成功的工作都可以稱為熱誠個性的勝利。沒有熱誠個性,不可能成就任何偉業,因為無論多麼艱難的挑戰,熱誠個性都賦予它新的含義。缺乏熱誠個性的人,注定要在平庸中度過一生;而有了熱誠個性,你才能創造奇跡。
20世紀30年代,一位猶太傳教士每天早晨,總是按時到一條鄉間土路上散步。無論見到任何人,總是熱情地打一聲招呼:“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