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秦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劉誌高 賈會方
河源區的(源及區域界定曆來是我國地理學界和曆史學界爭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現有的各種文獻資料、遙感資料、實地考察的方法和手段,此次我們定位河源的原則是河流唯長、麵積唯大、水量唯大,河源以上流域麵積不超0.2平方公裏,為了能準確地定位河源,在實地考察時,我們曆盡艱辛,獲得了準確的第一手材料。
曆史河源隻是在1︰50000地形圖上定位再結合實地考察確定,對河長考慮偏重,很少用麵積、水量作參考,所以有部分河源位置出現了錯誤,通過河湖普查對部分河源做準確定位是普查的基本工作。首先我們在室內對河源做了詳盡的分析,對河源定位影響河勢的部分河流進行了實地勘察。唐秦局確定對沙河、三岔口河、都源河、黎河進行河源實地勘察。都山是灤河水係青龍河的主要支流都源河的發源地,是寬城滿族自治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的重要旅遊資源,是極具開發價值的自然風景區,其中“都山積雪”早在清代就被列為“口外八景”之一。該山位於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縣城的西北部與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交界處,距青龍縣城15公裏,在寬城縣城東偏南28公裏。主峰海拔1846.3米,是秦皇島市內第一高峰、燕山山脈第二高峰(燕山山脈東部第一高峰)。2012年2月上中旬在實地勘察都源河河源的時候,具體了解了都山的地理位置。我們由青龍門滿族自治縣一側登峰探尋都源河的河源。為了進入都山國有原始森林,我河湖組事先與青龍滿族自治縣水普辦聯係,通過青龍水普辦與青龍林業局溝通,在國有原始森林管理人員的帶領下,穿過原始森林尋覓都源河河源。遠看山上荊棘密布、灌木叢生,一簇簇灌木叢縱橫交錯,仿佛在向我們展示它們的威風凜凜,又似乎在告訴我們它們對守護山林可是盡職盡責的,國土不容侵犯。由於交通條件限製,車輛不能到達河源區,我們便步行由海拔480米處一直攀援而上,直到接近河源區,曆時近4小時,雖然是寒冬季節我局河湖普查人員卻已經是臉頰見汗、步履蹣跚。緊接著我們又對幾道山梁間形成的溝壑進行充分的量算分析,最後確定河源位置。
身心俱疲的河湖普查人員回到青龍縣城後,又抓緊時間跟青龍縣水普辦的工作人員一起研討次日行程,為去探查三岔口河河源的行車路線、登山方略等做準備。
迎著清晨的第一抹光亮河湖普查人員就和青龍水普辦的工作人員一起踏上去往三岔口河河源區的路。三岔口河河源區位於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官場鄉,距青龍縣城有2個小時的車程,距秦皇島市100公裏,我們先是驅車到官場水利站接上水利員,在水利員的帶領下又經過大約1個小時的盤山路,到達官場鄉鯰魚洞村,再往上就靠我們的一雙力腿爬山了。河源區山南隸屬撫寧縣,山西為桃林口水庫,雨水在鯰魚洞村南彙集後先東北載西北,由官場西注入桃林口水庫。
勘查完三岔口河河源返回青龍縣城已經是下午2點多了,我們草草地用過午餐後就要趕往下一站到遵化市去勘察黎河河源了,這時天空陰霾,突然下起了鵝毛大雪,為了不耽誤河源的勘查工作,我們繼續冒雪前行,趕往黎河河源,雪越下越大,路上已經有近10厘米厚的積雪了。為了盡早完成勘查任務,我們毅然決定放棄往遵化市的寬闊國道,直奔遷西縣的栗樹灣走山道前往黎河河源,一路上顛簸的盤山而行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驚心動魄的滋味。一個個彎道讓我們提心吊膽,一次次險情讓我們毛骨悚然,一路上不知道嚇出幾身冷汗。在行至距黎河河源區還有2公裏處時危險再一次驚現,路麵上已經形成薄薄的一層冰,上坡路段車輪打滑,不但不能前進反而有後退的跡象,左邊是大山,右邊是懸崖峭壁,這時我們的心立馬嗖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幾次三番的試著前行但都是無果而終,且險象環生,突然車的右後輪直接滑到離懸崖邊不足10厘米的地方,我們果斷決定不再動車,大家心裏明白動車的後果有可能是車毀人亡,我下意識下車找來石塊以防車輛下滑,隨後又疾步到附近村莊找當地老鄉幫忙,在十幾位老鄉的熱心幫助下才把車輛推到坡上。緊張過後,我們謝過老鄉,再次踏上去黎河河源區的路,到達河源區後通過和當地鄉親詢問和實地勘察找到了黎河河源。
經過幾天舟車勞頓,在我們克服千難萬險的情況下,河源區的勘查工作終於結束。外業工作艱辛且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我局普查人員克服了山高路險、低溫嚴寒等困難,按時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野外實地勘察的工作凸顯了普查人不畏艱險、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品質。通過這次工作讓我們再次感受到河湖普查工作的艱辛,但同時更多的還是工作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後那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