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01(1 / 1)

簡介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於上海,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先生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等,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18年5月15日,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後又陸續發表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至今仍有大量讀者的著名小說。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一些最普通人的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與人際關係讓人感到痛心,最令人心痛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的怨憤之氣。

在創作小說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大量散文與雜文。如果說《呐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時而平靜、時而洶湧、時而湍急、時而曲折,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

本書選取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中的經典篇章,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為了青少年閱讀更加方便,領悟更加深刻,我們在每篇文章前加了一段導讀,或介紹作品的發表背景,或介紹作品的主要內容,或分析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這使文章的可讀性大大加強。希望本書能夠豐富青少年的內心,成為青少年朋友學習課本知識外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