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不停地抱怨地裏的活多,林曉寧也是同樣的想法,要不說是兩口子呢,上工如上刑,很顯然 他們是沒有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品性,不巧的是,盛南星也沒有,她是不信那些苦難教育,憶苦思甜是重要,可自己也不想放著好日子不過,去吃苦啊。當然現在是例外,畢竟沒有那條件就得認命。

所以要好好學習,旁人在這上麵說再多都沒有用,學習是自己的事,主動權永遠在自己手裏,自己真的用心學勝過他人無數所謂的說教。

一家三口加油打氣,互相鼓勵,盛南星她爹媽也不搞什麼虛頭巴腦的,接過盛南星遞來的食物,又吃了中午剩下的飯,肚子被填的飽飽的,才覺得整個人是真正的活了過來。

家裏沒什麼新鮮事,分家過後,盛南星不上工,說要等到一個月後開學了,去上學成了盛家人談論最多的事。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種地自然要擺在第一位,盛家大房的三個兒子一個十七,一個十三,最小的跟盛南星一樣大。

王秀珍雖然覺得上學沒啥用處,可讀過書,將來也不至於成個睜眼瞎,但三個兒子都大了,現在讀書,田裏少個勞動力不說,也晚了。

盛建國倒是很快拍板,看看將來公社和大隊裏開不開掃盲班,到時候認幾個字,會算賬,不被人糊弄了就行。王秀珍一聽也是這個理。

盛建軍夫婦一合計也動了送兒子正傑去讀書的念頭,當然認字是表麵,更深的考慮是他們希望兒子能夠去公社裏讀書,鑰匙讀到縣城裏就更好,那些城裏的同學都是人脈啊,說不定將來能把戶口轉到城裏呢,兒子就出息了。

他們家兩個閨女,一個兒子,負擔肯定是比老大家輕的,而且兒子本來年紀就小,上不了什麼工,這個勞動力可有可無。

雞賊的他們決定看老三家的情況,反正遲個兩三天不打緊。

白天去田裏幹活,孩子的活也不多,而且上午天還沒那麼熱,中午就不行了,太陽直往人臉上照,眼睛睜都睜不開,汗水從額頭上流到眼睛裏,更難受了,下午日頭西斜才好過了一點。

“喲,老三媳婦,聽說老盛家前幾天分家了,還是你們兩口子先提的,怎麼想不開啊”跟林曉寧一起拔雜草的老太太突然開口問道。

盛南星認識這個老太太,是他們大隊裏有名的百事通,誰家的事她都知道一點,喜歡聊天,經常跟村裏的婦女談談村裏那些鮮為人知的事,堪稱當代八卦傳輸機,但人挺熱心的,經常調解村裏人的糾紛矛盾。

這老太太知道了自家分家了,說明整個大隊差不多全知道了,這是來找她媽交換一手消息了。

林曉寧愛八卦,別人的事談談就罷了,關鍵自家的事說出去多尷尬啊,別以為自己不值得,周邊幾個老娘們都豎著耳朵偷聽,她才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