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了大概的成本盛建業先在工廠裏做了一百多個,分批放到幾家服裝店的角落裏,這樣賣衣服的同時,也可以賣玩具當然服裝店賣玩具總有些不倫不類,因此隻不過是短暫地試一試,之後還是要重新找地方的。

變形玩具新穎時尚,價格也不貴,在京市的家庭完全有能力買,介於在京市買的情況不錯,即使地價較貴,盛建業還是決定第一家店開在京市,當然也不可能隻賣變形玩具這一種,還有價格低一些的玩具船、玩具飛機、玩具火車,再加上各種顏色和款式,玩具種類就多了起來了。

盛建業到了京市,準備籌辦第一家玩具廠,服裝廠的生意由林曉寧照看,一切有序進行著,費不了多少精力,不會出錯。

1981年的冬天,改革春風早已吹向神州大地,一片欣欣向榮之勢,街邊不斷湧現的攤位為即將到來的新年點綴了豐富多彩的年味兒,漫步街頭,到處是行人洋溢著的笑臉。

這幾年盛建業的膽量得到了曆練,做生意的步伐也邁得大了些,甚至為了資金流轉,背上了銀行一筆不小的貸款,不過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隻要工廠建成,投入使用,資金就能回流,而且還有商店在源源不斷地掙錢呢,

林曉寧負責在盛建業外出拉訂單的時候,照看自家的工廠,隨著一切都走上正軌,她也逐步走到幕後操縱,平常的業務自有專門的人來管,隻有一些金額較大的訂單要她來做決定時,她才會下達最後的決策。

平常的事情不多,她也撿回了自己的老本行,繼續素描大業,為此不惜買了許多報紙,專門研究最近的時尚風氣,然後跟自己的設計相結合,不拘泥於單一的款式,襯衫、裙子、外套……衣服的種類何其繁多,林曉寧漸漸沉浸在設計的快樂感之中,各種各樣的設計圖從她手中流出,適合賣的款式圖就投入生產,不適合的就等待合適的時機。

家裏的生意越做越大,盛建業也想過要不要盛南星回來幫忙,對此,盛南星是暫時不想的,她想先讀書到博士,然後看情況,畢竟自家的生意在北京也有啊,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發展。

至於盛家其他人,讀書的在讀書,不讀書的,承包製下來後,分田到戶,日子自然過得不差,每天都是力氣滿滿地上田,畢竟能出多少糧食全是靠自己啊,能不用心嗎。

不想上田的,想出來闖蕩的也有,有的自己出去幹,有的想來盛建業這兒找工作,對此盛建業說的是有能力就來,沒能力的也可以經過培訓,從事最基礎的工作,反正也能掙錢。

盛南星如願讀到了博士,然後選擇將自家的事業開到京市,盛建業和林曉寧則負責滬市和鵬市那片地的生意,現在遍地是黃金,工廠、個體戶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市場暫時還飽和不了,更何況他們家也不是就盯著一種行業深耕,再後來,她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她不會放棄自己的事業,而是選擇了家庭事業兩手抓。

他們的故事沒有走完,但可以預料到的是,他們都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