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一
盤古活著的遠古年代;
沒有沙或者海,沒有洶湧的波濤;
世界沒有大地,也沒有天空;
隻有那開裂的、寸草無生的鴻溝。
一千年,一萬年,十萬年,百萬年……直至生命的誕生。
這是一個廣袤的世界。
從天空中俯瞰,視線所及之處,鮮有人煙,半人高的雜草便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
靜。
靜的讓人發慌。
這便是這片大陸的名字:荒。史稱荒域。
這是世界誕生的那天。
楔子二
自最後一位聖人王陽明突破千年壽元卻轉而消失後,天地間不知已多少年的戰亂。
當然也再沒有一個可以俯瞰世界的人,自然沒有人知道荒原的全貌。
自天空中俯瞰。
在大陸邊界又是一片無垠的海域。
人們從未放棄過探索這個龐然大物,出海訪仙成為曆代帝王的必修功課。
海洋與大陸的邊界是一堵深入大海不知幾何整齊的峭壁,峭壁光滑,猶如一劍斬斷的溝壑。
沒有人曾到過底,或許眾生頂禮膜拜的諸神曾經到過。
但是諸神在這個世界已經有千年未曾顯現過神跡。
楔子三
自諸聖及其道統在世間消失後,人們的思想和文化都在曆史和戰亂中走向式微,僅留下少量的傳承和人間傳說。
西方教趁勢崛起,侵入荒境內,史稱“佛教東傳”。西方教統治了毗鄰荒原的另一個大陸:佛域。
西方教在這片區域內被定為國教,寺廟的力量更甚皇權。
北方和南方均受到不同宗教控製下的王權的侵蝕。邊界連連戰爭。
諸聖消失的同一天,天降怒火,世界上的人口銳減至三分之一,這是上天對諸聖教化的人類懲罰,史稱“逐聖之日”。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可聖人消失的世界並未太平。
經過百年的戰爭,秦大一統荒原。可是十世之後皇權微弱,諸雄割據,戰爭不止,哀鴻遍野。秦朝最後一位皇帝嬴氏胡亥被身邊的太監鴆殺後,諸雄紛紛建國稱帝,封侯拜相,瓜分天下。
諸多殘存的教派學生和學說典籍在秦朝基本上被摧毀或消滅,史稱“焚書坑儒”。
楔子四
正在地裏麵朝黃土的農夫們忽然直起腰來抬頭仰望著天空,猛的扔下手中的農具,滿臉的驚恐,口中發出尖嘯。
大呼:“是天狗食日!是天狗要來了!”
飛奔回家的農夫拿出家中的鍋碗瓢盆和鑼鼓,奮力敲擊,一時間聲音乍起,整個荒原俱是如此。
世人們臉上的表情愈加驚恐,天狗並不如傳說般蠶食太陽,而是刹那間就將太陽吞入腹中。
異變突起,黑暗中突然亮起一道金線,燦若陽光,這仿佛給了人們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一道金光從金線中急掠而出,然後在天空中炸裂分散成數道稍弱的流星襲向大地。地上的人們高呼神跡,虔誠的伏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詞,祈禱上蒼的保佑。這是祥瑞異象。連諸國的王侯都匍匐在地。
天降祥瑞,這是聖人出世的征兆。
楔子五
十萬大山。衛國邊境。
附近的一座村莊內,
幾位婦人正在不停的自一座房中跑進跑出,床上躺著一個不停**的正在分娩的婦人,淡黑的皮膚上經脈噴勃,抓住床單的的手指似乎要嵌入手掌的肉裏,每一下仿佛都要耗淨自己的所有力量。分娩已經持續了兩個時辰,院外等待的人已經踱步了很長時間,好幾次都把持不止要衝進房裏,可孩子卻仍未有動靜。這是難產的征兆。
母親要求留下孩子,幾乎是乞求的語氣。穩婆把孩子幾乎是生拉硬拽了出來,瘦小的身軀在穩婆的手中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穩婆小心翼翼的輕拍了幾下嬰孩的屁股卻沒有流露出一絲的聲響,憂傷幾乎席卷了每個人的心頭,而婦人則癱在床上,身下的被絮已經成了血的顏色,血仍然不停從婦人的身下流淌而出,蒼白的臉色已然開始轉青,婦人時間所剩不多。突然一聲巨響在村後的十萬大山中炸響,大地開始搖晃起來,房梁上的椽木開始吱吱作響,穩婆手中的嬰孩突然睜開了眼,眼角泛起淡淡的金光,一閃而逝,繼而開始想起刺耳的哭聲。屋外焦急等待的丈夫急速衝進房間,抱起從出生之時便未哭泣的孩子來到婦人身邊,喜淚交加的說道:“是個男孩,是個男孩!”,聲音漸小,婦人蒼白的臉上泛起一抹紅暈,吃力地舉起雙手想去撫摸孩子的臉頰。就在這時,一道璀璨的金光衝進十萬大山,地動山搖,孩子突然哇哇大哭。而那雙手掌終究是無力地垂了下去。第一部:暗黑之日自距離“顯聖之日”已經過去十年光陰,我們的主角也已經十歲了,這座偏僻的衛國小村莊暫時免於了戰亂的紛擾,享受著這難得的片刻寧靜。我們的主角便是在這裏的村民的白眼中度過度過自己日後最懷戀的十年和童年。
劉蘇,是老爹花了大力氣請村子裏唯一會識字寫字的老先生給起得,名字很簡單,劉蘇一直是這樣認為的,老子姓劉,兒子肯定姓劉,死去的娘姓蘇,老先生沒什麼大學問才圖簡單給起了這個名字。名字確實簡單。
劉蘇是上次天狗食日時出生的,出生時便死了娘,剛哭一聲,十萬大山就發生了地龍翻身,雖說沒死多少人,但一直被視為不祥之物。雖說大人們都不待見他,可小孩子們卻並不介意這些,大人們的警告隻是當做耳旁風,天天還是黏在一起去十萬大山的邊境探險。自己自記事以來,雖為農家的孩子,但幾乎沒有幹過什麼重活,天天在老爹的監督下去老先生那裏學習讀書寫字,可自己卻並不喜歡讀書,他喜歡舞刀弄劍。時逢戰時,唯有一身武藝才可以在廝殺中存活下來,才能生存下去。可他似天生對習武沒有天分,跟著那些當過兵的老農練練把式,卻隻能學得三分相似,每次都把自己弄得四不像,惹得其它孩子均哈哈大笑。每次他也不介意指著嘲笑他的人義正言辭的對他們說:“這些不入流的武功根本不適合像我這樣天賦異稟的人學,我是要學那些絕世武功的人”,臉不紅心不跳,可卻往往又是招來一陣爆笑。
小山村在衛國的邊境,十萬大山構築了與“十國聯盟“這個荒域第五大的組織的天然屏障。時而天下諸雄並起,逐鹿荒原,有識之士亦想建立起豐功偉績,在未來的君王麵前表現自己的忠心和學識,其結果往往時屍橫遍野,受苦的永遠是老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荒原之上像衛國這樣的小國不勝枚舉,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是很艱難的,小國必須依靠大國的鼻息才能苟延殘喘。十國聯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小國聯合起來抗衡大國,史稱“合縱”,後來陸續有不少小國加入,才有了而今的五霸之一。時而荒原上有兩條不知其多長亦不知其發源於哪裏的大河,一曰大江,沿江兩岸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為十國聯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和財源;一曰大河,又名濁江,且素有“一瓢河水半瓢沙”,“一石河水六鬥沙”之說,故稱“濁河”。大河兩岸民風彪悍,不少江湖好漢俱是出自於此
。
大河以北是五霸之一的大漢王朝,著力於發展同域外的貿易,獲得了不少域外的技術和農作物。再往北行進千餘裏,便是這片大陸上最強勢的國家,元,由蒙古人建立的國家,蒙古人作戰勇猛,尤善騎射,偏又能及其吃苦,作戰無往而無不利,良禽和駿馬大都處於此。大江以南,越過十萬大山,兩個巨無霸國家站在了這片土地的頂點,蜀國和南唐依大江支流沔水劃江而治。蜀國境內多是大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而蜀地卻又是出謀士劍士的善地。南唐多是文人騷客,可南唐皇曆經幾世勵精圖治,朝臣中能人輩出,善於治國者換了一茬又一茬,而南唐地理環境極佳,適宜農業,東麵靠海,提供了豐富的漁業資源,於是造船業應運而生,造就了南唐水軍實力的強大,憑借先進的船業技術,南唐不遺餘力的探索著未知的大海,開辟了海上貿易的通道。而衛國就是坐落在蜀國與南唐的包圍中,每年都必須向兩國間現大量的財寶和兵力,才換來幾十年的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