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藥理學在護理用藥中的應用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當今護理工作正從“以治療為中心”的功能性護理,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轉變,並進一步轉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全人護理模式;護理服務對象也不僅是患者,而且包括健康人。因此,在臨床及社區工作的護理人員,隻有掌握足夠的藥理學知識,方能承擔起既是藥物治療的執行者,又是用藥前後的監護者,並肩負用藥谘詢的重任。
(一)在藥物治療中的應用1.提高執行醫囑的質量護理人員隻有以藥理學基礎理論為指導,才能明確醫生用藥目的,積極主動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提高執行醫囑用藥質量,避免盲目性,增強主動性,防止醫療事故的發生。
(1)執行醫囑前:必須了解醫生的用藥目的,包括對患者疾病的診斷結論、目前的病情與所用藥物的適應證是否適合等。
(2)執行醫囑時:認真核對患者的床號、姓名、藥名、劑量、劑型、濃度、配製方法、用藥時間、給藥次數和給藥途徑等。對有多種適應證或多種給藥途徑的藥物、聯合用藥可能有配伍禁忌的藥物、毒劇藥物等,使用時更應慎重;對醫囑有疑問時應與醫師或藥師聯係後方可執行,避免技術性醫療事故發生。如應用嗎啡時,必須了解醫囑用於止痛、止瀉,還是麻醉前給藥等;是采用片劑、注射劑還是含嗎啡的阿片酊等其他製劑。護理人員決不能將口服劑量的嗎啡誤作注射給藥,以免引起中毒甚至抑製呼吸而致死;對無菌性腹瀉的治療,僅需應用含少量嗎啡的阿片酊;嗎啡也不宜與巴比妥類鈉鹽等藥在一起合用,防止發生混濁沉澱;對術後要求止痛的患者絕不能因患者訴痛即給服用鎮痛藥,尤其是婦女及老人,需通過嚴密觀察、認真判斷,經與醫生聯係後方可酌情給藥,防止久用產生依賴性。
2.注意藥物的二重性任何藥物均存在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良反應,護理人員在使用藥物前,應依據掌握的藥理學知識,判斷藥物應用時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並主動詢問和檢查患者用藥中的不適症狀,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盡量減少或避免藥源性疾病的發生。
(二)在用藥谘詢中的應用在臨床及社區用藥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直接麵向患者及健康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與婦幼人群。除開展藥物治療外,還肩負用藥谘詢的職責,因此必須掌握藥物名稱、劑量、給藥方法、有效期、保存方法,以便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1)要讓患者或家屬了解所用的是什麼藥物,尤其對含同一藥物而名稱不同的非處方藥,應告誡不要重複購用。對需依病情變化調整用量的藥物,如降血糖藥胰島素,要交代藥物的正確用量,尤其是教會患者或家屬如何調整用量的方法及標準,防止過量中毒。
(2)交代患者或家屬口服用藥應按時服用,如有漏服應如何補服,對一些易中毒的藥物如強心苷類,則不能因漏服而加量補服,以防中毒。對老年記憶力衰退而又需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住院期間,應由護理人員指導服藥,出院後告訴患者或家屬設計用藥表,由家屬督促按時服藥。凡供自行注射使用及用藥時間不固定的藥物,應教會患者或家屬自行正確用藥方法,如胰島素需皮下或肌注給藥。
(3)教會患者識別有效期及正確保存方法,一般藥物應在避光、陰涼處保存,有些還應低溫保存。更要注意糖衣片等藥物應貯存在小兒不易取到的地方,防止誤服造成中毒事故。
(4)教會患者及家屬掌握評價藥物起效的初步知識,以便判斷用藥後是否有效。當療效不佳時,對住院患者應及時向醫護人員反映以采取有效措施,未住院的患者應及時去醫院求醫,防止延誤時機。對一些奏效較慢的特殊病症,如精神抑鬱症或分裂症等,也應向患者及家屬講清堅持服藥的道理,以免患者急於求成,輕易換藥。
(5)告訴患者及家屬所使用的藥物會發生哪些不良反應,出現後需采取哪些措施。如服用降糖藥過量,出現心率加快、出汗等低血糖症狀時,可馬上服用糖水等含糖食物,防止血糖繼續下降甚至出現昏迷等嚴重低血糖反應。對一些藥物應用後可能會使尿液等排泄物變色的,如利福平可致尿液等呈紅色,應告訴服藥患者或家屬,以防產生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