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四章 抗病毒藥(1 / 3)

自抗生素問世以後,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對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的治療卻不盡如人意。病毒是一種細胞內寄生性病原體,僅以一種核酸(DNA或RNA)為核心,以蛋白質為外衣組成病毒顆粒,因其自身無細胞結構和完整的酶係統,必須依賴宿主細胞提供能量、酶係統及代謝必需物質才能生長繁殖。由於病毒與宿主共用酶係統和代謝物質,且種類多、變異快,故目前臨床應用的抗病毒藥對宿主細胞有較大的毒性,抗病毒譜較窄,療效不理想,臨床應用有限。抗病毒藥物可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①阻止病毒進入細胞內,如丙種球蛋白、金剛烷胺等;②抑製病毒核酸複製,如阿昔洛韋、阿糖胞苷、利巴韋林等;③抑製病毒釋放或增強宿主抗病毒能力,如幹擾素等。

抗病毒藥有多種分類法。為適應臨床需要,依其大致抗病毒譜分為抗皰疹病毒藥、抗逆轉錄病毒藥及其他抗病毒藥。

一、抗皰疹病毒藥阿昔洛韋(無環鳥苷,aciclovir)

【體內過程】屬嘌呤核苷類化合物,口服吸收僅15%~37%,生物利用度較低,體內分布廣泛,在水皰液、腦脊液、生殖道分泌物和組織中均可達到有效濃度。部分經肝代謝,主要以原形自腎排出。t1\\\/2約為2.5h。

【抗病毒作用】本品進入體內後可被感染細胞選擇性攝取,抑製病毒DNA合成。對其敏感的病毒依次為單純皰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非洲淋巴病毒。對RNA病毒無效,對宿主細胞毒性低。

【臨床應用】用於:①單純皰疹腦炎,本品為首選。②生殖器皰疹病毒感染初發和複發。③皮膚黏膜單純皰疹病毒感染。④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及巨細胞病毒感染。

【不良反應】本品的不良反應較其他抗病毒藥物少,大劑量靜脈滴注可引起結晶尿而致腎小管阻塞,甚至出現急性腎衰竭。故靜脈滴注速度不宜過快,每次在1h左右均勻滴入。用藥期間多飲水,以促進藥物排泄。腎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本品滴注。口服的副作用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偶見發熱、頭痛、皮疹、下肢抽搐、手足麻木、低血壓等,停藥後症狀迅速消失。部分患者出現輕度肝功能損害。孕婦及哺乳婦女慎用,因可透過胎盤,也可從乳汁分泌。

伐昔洛韋(valacyiclovir)本品為阿昔洛韋的前體物質,進入體內後很快分解成阿昔洛韋。口服等量藥物時,伐昔洛韋生物利用度較阿昔洛韋高3~5倍,且每日服藥次數較少。適應證、不良反應與用藥注意事項同阿昔洛韋。

碘苷(皰疹淨,idoxuridine,IDU)【抗病毒作用】為人工合成的脫氧尿嘧啶核苷類抗病毒藥,能有效抑製DNA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Ⅰ型、Ⅱ型和帶狀皰疹病毒。作用強度不如阿昔洛韋,且毒性大,僅限於局部應用。

【臨床應用】用於單純性皰疹角膜炎、結膜炎或皮膚、口角皰疹病。

【不良反應】滴眼有痛感、刺激感,長期應用對角膜有損傷作用,不宜與皮質激素合用。

二、抗反轉錄病毒藥抗反轉錄病毒藥(又稱抗艾滋病病毒藥)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複製的抑製劑,為治療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藥物。

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人類免疫功能喪失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傳染病。艾滋病病毒是一種反轉錄病毒,侵入人體後,主要侵害與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相關的T淋巴細胞,其生活周期大致如下:艾滋病病毒首先與T細胞表麵的受體結合,並將其遺傳物質RNA傳入人體正常的T細胞質中,再經反轉錄酶的催化,使RNA被逆轉錄為DNA而整合到人體T細胞染色體上,並利用人體細胞的遺傳係統來複製病毒的RNA和蛋白質。

被逆轉錄和翻譯後的病毒RNA由一層病毒蛋白包裹,這種病毒蛋白需經特異的蛋白酶切割、修飾成適當大小才能裝配成完整而有活性的病毒,繼續繁殖並侵害人體T細胞,導致T細胞大量破壞,機體免疫功能急劇下降,各種病原菌尤其是某些特殊菌種及耐藥菌株如弓形蟲、卡氏肺囊蟲、白色念珠菌、結核分枝杆菌等病菌侵入,患者終因感染難以控製而死亡。

抗反轉錄病毒藥能不同程度地抑製艾滋病毒,改善臨床症狀,延長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但不能完全殺滅艾滋病毒,根治艾滋病,且價格昂貴,毒副作用較大。目前治療藥物包括:核苷反轉錄酶抑製劑(NRTIs)、非核苷反轉錄酶抑製劑(NNRTIs)和蛋白酶抑製劑(PIs)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