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農村沒門路(1 / 1)

好不容易熬到月尾了,看看日曆都是二十幾號了,同事看看沒有管理人員在場時,三五幾個總會湊在一起算算離公司“出糧”的日子還有幾天,等到這一天不僅可以拿到自己辛苦一個月的“口糧”,公司還會在發完薪水的第二天全廠放假一天。平時大家一般是生病、有事、勞累等才會請假休息。很多民營中小企業不像大企業或外資企業那樣每周有雙休,員工隻好寫請假條等待批示結果。

公司放假對員工而言是非常開心的事,可以好好地去看一場電影而不必擔心時間夠不夠用,也不用去寫請假條那麼麻煩的事。可以去網吧上網一個通宵,可以睡個懶覺直到太陽曬著屁股了才起來,剛發了工資可以好好去餐館搓一頓。總之,公司月底全體放假一天是大家都希望的。

月底公司放假那天,閑著沒事就騎上那輛“老爺車”在工業區閑逛,白天老鄉或朋友都在上班,沒辦法在一起玩。天黑了,就打電話問問誰晚上有空,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都可以。

我撥通了歪嘴的電話:“歪哥,晚上加班不?有什麼節目沒有?”

歪嘴回道:“我正準備打電話告訴你,晚上來我這裏吃家鄉帶來的土特產。”

我騎上“洋馬兒”(自行車)向歪嘴的出租屋奔去。

歪嘴搞了兩大盤香腸、臘肉、辣豆腐擺在桌子上,還有兩瓶白蘭地白酒。歪嘴撥通了其他熟人的電話,叫他們一起來吃家鄉菜。大夥圍在桌子旁倒上白酒,開始幹杯起來,大家都誇家鄉菜味道好。

一個老鄉問歪嘴:“歪哥,這些家鄉菜是誰帶出來的?”

歪嘴的堂弟說:“我剛從家裏帶來的。我回家是因為我在鎮上買的那個鋪麵,別人現在不續租了,我回去想另外找人出租。”

我問:“為什麼別人不租了?”

歪嘴的堂弟說:“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們農村趕集是逢二、五、八(二日、五日、八日,十二日、十五日、十八日…)才有村民上街購物,平時冷冷清清沒人。以前租房的客戶是開飯店的,生意不好就不幹了,現在當起了摩托仔,從村裏往鎮上來回跑拉客。其實我們農村沒什麼門路,在外麵打工的很少有人在家鄉長期呆下去的,附近又沒什麼工廠可就業。村主任是從外麵打工回去的,聽說換屆選舉不能連任的話也要外出打工。”

歪嘴的一個老鄉說:“我去年回家去鎮上的理發店理發,和理發店的老板閑聊中得知,夫妻倆原先在廣東開理發店,後來房租到期後,房東要增加房租,一氣之下他們夫妻倆不續租了,幹脆回到四川老家去租個鋪麵試試,結果生意不理想。在廣東理一個客人的頭至少十五至二十五元之間,但在四川老家鎮上理一個客人的頭才五元。留在老家的都是老人小孩,他們理發隻能出這個價,你價錢收高了有人就罵你沒良心。這些老人小孩的經濟來源全是外出打工的親人寄回去的,還有這些老人小孩不趕時髦圖個實在,花錢理發就隻能出那點錢了。夫婦倆說等一年租金到期後還是會去廣東開理發店。”

大夥碰碰酒杯一飲而盡,品著家鄉菜。大夥都說農村沒有什麼門路,不知到時回到家鄉咋個辦。

我問幾個老鄉:“有買社保沒有?”

大家搖搖頭,都說沒買。

我說:“看了新聞得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農民種一畝水稻隻賺七元錢,其實去掉肥料錢、工錢、種子錢是倒貼,我們以後回到農村誰願意種莊稼?”

有老鄉說:“隻種點糧食夠自己吃就好,剩下的田地就讓它長雜草得了。”

有老鄉說:“趁我們現在還能打幾年工,賺點錢存在銀行以後回鄉養老算了,想不到有什麼好辦法。”

歪嘴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是最早來到城市揾工的第一代農民工,找不到工作吃了不少苦。以後又是最早回到農村的一批農民工,麵對家鄉的貧窮,又失去了經濟來源,該怎麼辦?”

第一代農民工回鄉的路該怎麼走,大夥也不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