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死太監真是找死
李佐國迅速收攏大軍,這一次跟隨李佐國前來的五萬大軍根本沒有戰鬥的機會,這讓手下將領全部撇了一口氣,完全成了一次武裝行軍了,不過李佐國心情卻是很好,至少自己的軍隊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的,李佐國要盡快回轉安西,李佐國估計很快前方的戰報就會到來,長安在有玄宗這個超級糊塗蟲統帥的指揮下必然會失敗,而且會丟失洛陽,所以安西的出兵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李佐國就必須回去準備,這一次的對手不單是安祿山,還有唐玄宗。
大軍用最快的速度行軍,剩下的吐蕃俘虜編成了兩個部隊,一隻是淘汰剩下的精悍部隊,也就是李護和李逸成立的前鋒營,雖說隻有三萬人,但是這支部隊成立之時就是在拚命搏殺淘汰產生的,三萬前鋒營士兵可以說是二十萬人用生死鍛煉出的精華,戰鬥力不錯,當然訓練和紀律和李佐國的唐軍不能相比。
另外的萬人的俘虜隊伍則直接編入了輜重部隊,有唐軍大軍在,這些吐蕃人被當作民夫使用,也不會擔心出什麼問題,石堡城的防務李佐國留下了八千唐軍防守三城,相信才遭重創的吐蕃是不敢再次挑起戰端了,李佐國將輜重部隊和步軍留後慢行,自己帶領著三萬多騎兵星夜趕路,隻用了十天時間便回到了河洲。
河洲過後離龜茲和疏勒都不遠了,李佐國先到的地方就是龜茲。
李嗣業親自出迎,迎接到得勝而回的李佐國之後父並安西的主要將領一起到了龜茲都護府議事廳坐定。
李嗣業溫言說道:“應聖人聖旨,我安西出兵隴右,一舉擊敗吐蕃大軍十五萬,俘虜十萬,吐蕃在二十年內是無力再度與我大唐興兵了,佐國此次功在社稷,很好,我必會請聖人重賞軍功,不過現在安祿山起兵反唐,早先因佐國出兵在外,長安要我安西出兵的事情我已經拖了一段時間了,現在戰局不利,討伐安祿山的大軍出潼關和安祿山大軍於洛陽北麵城府關決戰,主帥皇本英明果決,長安都期待能夠一戰而勝叛軍,卻不想皇卻病逝於軍。”說道這裏李嗣業聲音低沉下去,顯得對於皇的死感到十分痛心。
李嗣業的話語並不響亮,回蕩在議事廳:“因主將意外身亡,十萬大軍以哀兵姿態和安祿山優勢大軍決戰,不過人數相差太大,副帥封常清最後領軍且戰且走退守潼關,安祿山大軍趁勢南下,圍困東都洛陽,因南詔征兵,洛陽其實已經兵力不足了,我認為洛陽現在估計已經落入安祿山的手。”
李嗣業說道這裏聲音提高了一度:“這次的聖旨已經到了,正是要我安西出兵勤王,我已決定三天之後就率兵八萬出兵長安,要戰這反唐的安祿山,佐國你次次出戰也夠辛苦了,連自己的兒和妻都沒時間陪,此次就由為父出征,你就留守安西,我走之後安西軍政由佐國暫時統領,你們可有意見?”
後麵的話李嗣業是對在座的將領說的,來到的將領包括於闐鎮守李躍行,碎鎮守劉瀚,官以段天和為首,現在因為疏勒鎮所有的實力為安西四鎮之首,李佐國已經是李嗣業坐下第一將了,所以李嗣業說自己走後由李佐國來總領安西廳沒有一個人意外,所有人都表示李嗣業的安排非常好。
這時候李佐國站起來對李嗣業一躬身說道:“大都護,末將不同意大都護親自領軍援救長安,我安西這幾年幾乎年年與周邊各國開戰,民生凋敝,如果這次還要強行出兵長安,卻不知道長安可安排好了我安西大軍的糧草軍需?如果沒有糧草軍需,我安西大軍一旦斷糧就有全軍覆沒之險,請恕末將決不同意安西出兵。”
李佐國這話一說,在座的都是了解安西現在情況的,怎麼會糧草不足?眾將都是一愣,不過隨後就想起李佐國每次不管是出兵也好還是做事也好,都是要好處多多才會行動,在座的眾將都知道跟著李佐國走絕不會吃虧,現在安西的武將們幾乎都是圍繞著大通商行在賺錢,人人過得相當不錯,因此很多人聽李佐國這麼一說,以為李佐國是在向長安索要好處,有幾個頭腦簡單的將領就隨口附和了起來,更多的將領則是沉默,都在想李佐國這樣的說法到底是為了什麼?
李嗣業顯然也以為李佐國是為了需要朝廷出錢出糧才肯出兵,不由皺起眉頭,李嗣業說道:“現在安祿山反唐,國家危難,怎麼可以因無糧草就不出兵救國?我輩身為大唐軍人,當為國盡力而戰,佐國為何這般說話?”
李佐國回答:“並不是佐國為難出兵,是佐國在回來路上一直在想,安祿山為何要反?他為三鎮節度使,手雄兵幾十萬,所有的東北部族國家皆要看他臉色,權勢已經大到極處,反唐對他來說有何好處,且看安祿山起兵的討伐檄,說的是除奸臣清君側,這說的是誰?是楊國忠,而我安西將士的鮮血卻是為這楊國忠而流,佐國認為卻是不該,我安西出兵的條件應該是除奸臣,楊國忠必須除掉才是我安西出兵之時,這是佐國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