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小人構陷
長安騎戰馬奔騰,蹄聲連續不斷,戰馬在朱雀大街上也沒有明顯的減,路上行人紛紛走避,騎士的肩甲上扣著披風,披風的顏色中間混著一條金黃,這時金吾衛的標誌,從西門進來的傳令騎兵令長安的百姓惶恐不安,難道又是壞消息?
路邊的一個酒樓上麵探出了無數的腦袋,在酒樓吃飯的食客見騎士走遠之後紛紛歸坐,議論起來,一個食客大聲說道:“安祿山這叛賊真是國賊啊,聖人對他這樣好,結果卻是反了,聽說東京洛陽都陷落了,前段時間我洛陽的親戚逃來長安,準備叫我也離開長安避往巴蜀呢”
和他同桌的一位穿著不錯,就問道:“不是驃騎大將軍李嗣業領軍到了潼關了,說是連續挫敗安祿山三次攻擊,潼關現在有二十萬大軍了,何必要去往巴蜀?”
先前說話的食客嗤之以鼻:“二十萬大軍算什麼,安祿山可是起兵的時候就是五十萬大軍的,何況現在占了半個河北和東京洛陽,這還會缺少士兵?我看潼關這次是懸了,潼關要是失守,長安就在叛軍眼前了,你看看現在每天都有潼關傳令的騎兵過來,估計是局麵不好,我看你還是收拾你這邊的買賣早點離開長安,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安賊的賊兵可是殺人搶劫無所不作”
那同桌臉露驚惶,說道:“局麵真的這麼不好?那可得趕緊回去收拾收拾,先到巴蜀去一下,家裏有個弟弟在巴蜀做生意”
說完也無心吃喝了,告個罪就離開了,在酒樓上的食客基本都是家底殷實的,現在聽說戰火已經要燒到了長安了,個個都有些坐不住,一時間議論紛紛,長安的百姓雖然對於自己的軍隊有信心,但是前麵的敗局令現在的長安有種惶恐的氣氛
且不說長安的各行百姓對於戰爭的看法,傳令的騎兵直入朱雀門,一直抵達玄武門外才停下戰馬,下馬之後就往宮門前而去,門口禁軍通報之後幾名騎兵不行進入皇宮直入正殿,殿上文武百官正在朝會,唐玄宗難得的坐在殿上正在聽政
傳騎上殿之後跪拜皇帝,然後呈上軍報,站殿太監接過軍報呈給唐玄宗,玄宗拿過來就看,殿上文武都看著玄宗觀看軍報,不一會唐玄宗突然哈哈大笑起來,邊笑邊說:“好好好,果然是國之棟梁,安祿山跳梁小醜,誅殺指日可待,吾要馬上傳旨令大軍出戰,一舉殲滅安賊叛軍”
左相楊國忠出列拱手問道:“不知聖人何事高興?請與臣分享”
唐玄宗將手中軍報交與太監給楊國忠傳看,六部大臣都看了之後唐玄宗說道:“監軍王風賜傳來軍報,潼關城下三次重創安賊大軍,死傷近十萬,軍中將領都請戰,求出關一舉擊破安賊,安賊大軍麵臨糧草不足之虞,現在洛陽進退兩難,真是大喜事啊,吾當馬上下旨褒獎李嗣業,並令出兵與賊決戰,爭取今年之內就掃平亂黨,回複朗朗乾坤”
楊國忠雖說心中不舒服,他一直對李嗣業也心有芥蒂,不過安祿山起兵時所說的清君側明明白白的就是指的他,逼反封疆大吏楊國忠這一段時日也是過得不好,現在有機會平定安祿山之亂,那也是好事不是?於是楊國忠第一個開始大讚玄宗識人有道,全靠招來李嗣業才能由此大勝雲雲,下麵的文武特別是武將卻是心存疑惑,齊國公徐文站出來說道:“前麵幾次倒是有消息說安賊三打潼關失敗,不過怎麼就會死傷十萬人?這可不是玩笑,十萬人的死傷對於安賊來說絕對是不能承受,以李嗣業百戰之將絕對會趁勢進攻,不會還是死守潼關,想必這封軍報是有問題的?”
唐玄宗聞言臉色沉了下來,不高興的說道:“想必是柱國候有考慮,又或是軍中糧草不足,可著戶部馬上撥糧草軍資,同時聖旨跟到,令李嗣業馬上出兵洛陽與賊決戰”
因為安祿山反唐帶來的壓抑氣氛為之一輕,唐玄宗難得高興,馬上就令擬旨,令李嗣業出潼關尋安祿山主力大軍決戰,趁安祿山大軍敗並糧草不濟一舉擊破安祿山,立不世之功勳,著活捉安祿山為上,同時監軍王風賜督戰得勝有功,加金魚袋賞銀千兩,旨意擬好之後馬上就以八百裏加急快報送往潼關
為什麼王風賜會為李嗣業說好話?這個內侍可是清楚的知道唐玄宗的性格,唐玄宗到了晚年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耐心,如果自己說得前方一片大好唐玄宗必定會令李嗣業出戰,這個王風賜可是摸準了好大喜功的唐玄宗的脈了,然而李嗣業如果出關與安祿山交戰,勝了自己的功勞跑不掉,敗了那就全部是李嗣業的錯處了,而且李嗣業可能不會冒著與又是敵兵決戰的風險出潼關的,那正好,自己就可以用監軍的身份構陷李嗣業,那還是能夠出了自己的一口氣,王風賜這個為了自己私憤可以不顧大局的人簡直是奇葩一棵,不過中國人從來不會隻有這麼一個隻為自己著想卻枉顧國家與民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