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決戰(中)(1 / 3)

唐軍當先的並不是騎兵,李光弼的騎兵也被集中起來擺放在右翼,正好就是安西軍陌刀兵的方向,意圖很明顯,那個方向是回鶻騎兵最有可能出現的地方,兩邊的騎兵一彙合,就能夠形成十五萬左右的騎兵衝擊陣型,那種毀天滅地的騎兵衝鋒可是能夠橫掃一切的力量,唐軍當先行走的也是長槍兵

唐軍已經排好了一個個的五花陣,每個軍陣人數為五百,其中手持弩箭的弩兵一百名,弓箭手一百名,刀盾手一百名,長槍兵兩百人,刀盾兵和長槍兵在前,側麵和後麵布置了五十名長槍兵和刀盾兵,站了一排,這是防備側後被攻擊的,遠程兵被保護在中間,每五個五百人的軍陣又形成一個巨大的五花陣,依次而類,真個戰場的對麵幾乎全部是這樣盛開的花朵

稍後的是唐軍的後衛,後衛的素質比前麵的正規唐軍戰士就要差多了,他們手中的武器就是一把長矛,在大唐長槍和長矛可不是一個概念,長矛隻是木棍上麵套了一個鐵槍頭,而長槍卻是有講究的,不但槍頭長,還分為好幾種,一種是沒有橫枝岔出的直槍,這是丈八槍,是專門對付騎兵的,一種是槍頭有一拐頭的槍,這是步兵之間對搏時使用的,也叫拐突槍,李佐國所使用的霸王拐突槍其實是這種槍的一種改進型

長槍都有槍櫻,一般是用皮毛製成,也有用布製成的,槍櫻係在槍頭和槍杆的結合處,主要的作用就是阻擋鮮血順著槍杆流下,造成士兵握槍的手打滑,槍尾也有鐵套,形成另外一個峰尖,同樣能夠用於搏殺,對於倒地的敵人不必倒轉槍頭,用槍尾往下一頓就能夠殺死倒在腳下的敵人,這就是唐軍主要使用的兩種長槍

唐軍和安西軍所在的這處戰場非常的廣大平整,正適合用來作為決戰的戰場,安西軍排列的陣形正麵已經夠寬了,幾乎達到了十裏,而唐軍的軍陣的寬度簡直是望不到頭,幾乎比安西軍還要寬一倍,不過不是誰擺出的軍陣寬誰就能夠獲勝,要看戰鬥的情況才能夠知道勝負

李佐國騎在高大的戰馬上麵在軍陣的後麵,現在這樣大規模的決戰可用不上什麼戰前鼓舞士氣之類的,還要跑上去喊幾句話,這麼大的戰場上去喊話士兵根本聽不見,就算用傳令兵要想把所有的話傳給每個士兵聽也是不可能的,不要說站到大軍之前了,邊上的士兵看大軍前麵的一人一騎就像是個小黑點,根本不知道是誰

安西軍的戰前動員已經差不多結束了,各種祭祀的神職人員紛紛的退出軍陣,安西軍因為來源複雜,所以信仰也是亂七八糟的,因為這場大戰,所以李佐國特意的準備了各族戰士所信仰的宗教的神職人員前來,一般在安西戰鬥沒有那麼麻煩,但是這一戰非同小可,勝了就是海闊天空,一旦失敗以安西的人口基數就很難翻身了,別看現在李佐國還握有兩個道,但是和安西一樣,都是地廣人稀的地方

不管是伊斯蘭教也好,部族的圖騰崇拜也好,還有吐蕃戰士信仰的佛教也好,一些打扮得怪模怪樣的巫師和阿訇們一起退場的形象讓李佐國有點好笑,神職人員中間有一群人身穿紅黑相間的長袍,頭帶棱角分明的高帽子,手中握的不是書籍一類的法器,卻是一把裝飾華貴的短劍,這群人是安西興的教派戰神教的祭祀

對於宗教李佐國並不喜歡,但是安西也沒有幹涉士兵和百姓的信仰,隻不過這麼重要的事情李佐國是不可能放縱的,所以就暗地裏麵支持成立了這個戰神教,顧名思義,戰神教就是崇拜戰神,戰神並不是一個個體,而是由曆來戰死的安西軍戰士形成的英靈,由於李佐國給了戰神教好大的傳教便利,而且本身軍中的戰士就是希望自己戰死之後能夠得到祭祀,所以現在安西軍中戰神教的信徒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了士兵中信仰人員最多的的教派了

本來戰士在戰場上就是為了奮勇殺敵的,所以戰神教非常對這些士兵的胃口,至於其他的教派在民間的傳播李佐國采用的是旁觀政策,你傳教可以,但是官府不支持也不反對,百姓自由信仰可以,不能夠強製傳教,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個字殺,財物沒收充公,教徒出了問題也是一樣處理,這樣一來所有的教派在安西這個地方就陷入了傳教難的地步,百姓是現實的,不管什麼信仰要有好處才會相信,所以戰神教有官方的支持首先在軍中盛行起來

安西又是一個軍人地位高的地方,所以信仰一旦在軍中傳播開,對於民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現在不光是安西四鎮都有了戰神教的宗教建築,連各個村裏麵也有,教義是李佐國動了一番腦筋鼓搗出來的,結合了在中國的一些神話傳說,宣揚的就是死後的各種情況,而且戰士士兵的墳地靈牌都是祭祀在戰神教各地的宗嗣裏麵,同時宣揚人死後也是需要戰士守護,英勇戰死的英靈是回歸戰神的懷抱,安西軍的士兵有了精神寄托,爆發出來的戰鬥意誌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