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古牧爾血戰(上)(2 / 3)

段珩的騎兵不少人手中的騎槊都不見了,是在交手中刺入了敵人身不能及時拔出,隻有丟棄騎槊,不過此時都拔出了副武器,最多的是橫刀,有些騎兵的副武器卻是五花八門,有兩把短矛,也有鐵鐧,還有三尺長卻帶著一個有刺的圓頭的釘頭錘。

段珩調整著戰馬的步幅,戰馬粗重的呼吸聲段珩聽得清清楚楚,這短短的一下交戰,自己的戰馬起碼撞開了四匹對方騎兵的戰馬,體力消耗是驚人的,大食騎兵這時剛剛轉向完成,麵對段珩,韓元忠一直在旁邊不遠處劃著弧線的騎兵大隊突然動了,戰馬突然加速,向著大食人的側翼突擊。

大食人並沒有放鬆對韓元忠部的警惕,韓元忠一動大食騎兵頓時偏了一下,整個騎兵陣隻是調整了一下角度,就變成麵對韓元忠了,大食人也是精銳,韓元忠年紀比段雲天還大,原來一直是李嗣業手下騎兵的副將,是阿力射的副手,其人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但卻是穩健無比,經曆的大戰無數,心中已經變成了精鋼一般堅定,大食人的變陣韓元忠的側翼攻擊行不通了。

但韓元忠根本沒有猶豫,更加加速催馬提速,既然不能攻擊側麵,就正麵來,段珩部這時變成了在大食人的側麵了,韓元忠相信段珩能夠把握住機會,果然,段珩立即指揮騎兵開始衝鋒,雖然周軍騎兵分成了兩部分,但是每一部的實力都跟大食騎兵差不多,戰馬、鎧甲、武器等等的優勢將人數的劣勢抹平了。

從高空往下看,三隻騎兵擺出了一個三角形,兩隻人數較少的騎兵向著人數較多的一隻騎兵高速接近,而人數較多的一隻騎兵則對著其中一麵猛衝,韓元忠的騎兵和大食人率先對衝,同樣的戰法,先是角弩射擊,然後是毫無花巧的騎兵對衝,鮮血和慘叫聲在戰場回蕩,鋼鐵之間的碰撞發出巨大的雜聲。

扭曲的臉孔散發這猙獰,戰爭殘酷的一麵展現得淋漓盡致,冷兵器時代這種騎兵的衝殺是傷亡率最高的,巨大的慣性使戰士手中哪怕隻是拿著一塊石頭都能造成巨大的殺傷力,還不要說雙方手中都是精製的殺人利器了,再厚的鎧甲隻要吃準了部位,都會被貫穿,超過百公裏時速的對衝完全是考驗騎兵的心裏承受能力。

膽小一點的人麵對這樣的衝鋒完全是會嚇得渾身無力,騎兵,是最有勇氣的男兒才能夠選擇的職業,他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

又是慘烈的對撞,騎槊長長的鋒刃帶來的傷害是非常恐怖的,刺的力量比砍劈切削的力量要集中得多,也能夠擊中敵人的方式,中世紀時歐洲騎兵發現這個道理,認為在戰場刺擊比砍劈優越,兩點之間直線比弧線速距離更短,先刺中對方是獲勝的關鍵,因此才出現了後世著名的騎士團,使用的是蘋果樹杆製成的騎槍,這種騎槍說白了是一種一次性使用的武器。

蓋因蘋果樹木製很脆,騎槍在擊中了對方之後槍杆就會斷裂,衝擊的巨大能量全部隨著槍杆的斷裂而宣泄,能夠保護騎士的手臂不會因為反彈力而斷成幾截,這也讓當時歐洲的騎兵戰鬥力提升很大。

而中華曆史在隋朝時期就注意到了這種反彈對騎兵的傷害,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騎兵使用長兵器肯定比使用短兵器有優勢,但是怎麼解決反彈力呢?這就出現了騎槊,標準的隋朝時候的騎槊是兩米八到三米之間,槊鋒無需贅述,槊杆則是大有講究,中華的祖先非常有創意,用最堅韌的樹木棘木來製作槊杆,棘木和白蠟木的木製差不多,都是柔中帶剛,但還不是蘋果木那種脆性木製,是剛性強過柔性的木製。

用桐油浸兩至三年之後,棘木製成的槊杆取出之後做成騎槊,剛柔相濟,就成為了合格的騎兵武器了,騎槊的出現最早是在漢末,張飛的丈八蛇矛可以說也是騎槊的一種,所以說張飛的丈八蛇矛是鐵杆的那是沒有看過,騎槊真正的大行其道成為騎兵的主力武器的年代是在隋朝,那時大隋騎兵可以說是騎兵的最強典範,騎槊的大麵積使用使隋騎成為戰場任何敵人的噩夢。

但是騎槊也有缺點,就是製作時間太長,成本太高,隨著鼎盛時期的隋朝滅亡,在大唐騎槊就不是全部騎兵能夠配置的了,騎兵的騎槍變成了各種木製,還有使用鐵杆的,能夠使用正式騎槊的騎兵基本都是小有身家,李佐國為大周騎兵做出的貢獻就再於騎槊普及和角弩的配置,這使周軍騎兵的戰鬥力提升的不是一星半點。

疏勒的軍作局長年有一片占地麵積龐大的地點,專門製作騎槊的槊杆,采用的是絞合技術,也就是李佐國霸王拐突槍一樣的槊杆製作方法,采用煮油的方式提高槊杆的製作速度,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大大提高槊杆的製作速度,以往需要三年時間浸才能合格的槊杆,現在隻需要四個月就能夠有一樣的效率,但加熱桐油需要的燃料驚人,直到疏勒大量的出產燃煤,才真正使周軍騎兵的騎槊成為了正規普及的武器,這也使周軍騎兵重現了大隋騎兵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