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國家在強調共同富裕,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杜絕了有能力者晉升的途徑,
無論是你種田種的好,還是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
又或者具備為政者的能力,
在如今這個社會,都不愁沒有出頭的機會,相反,國家會給予你極大的肯定和獎勵。
所以,對“能者”不公平這句話,本身就值得商榷。
“但是,換一種方式呢?”
程治國說道,“讓有能力的人得到他應得的報酬,哪怕比別人多,
然後讓這位有能力的人,帶動那些能力不足,或者沒有能力的人。
我覺得,這才是通往‘共同富裕’正確的路線。”
這是什麼說法?
張寧珊麵露不解,卻知道程治國說的,絕對不符合黨的方針:“馬克思理論……”
程治國打斷了她的話,問道:“張記者覺得,我國為什麼會取得抗戰的勝利?”
不等張寧珊回答,他接著說道:“是因為領導人將馬克思理論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路線。
但經濟上呢?
大熊國的經濟建設,並不算成功,
甚至很可能在不久的未來,他就會被米國徹底拖垮。”
“治國同誌未免太悲觀了……”
“並不是悲觀,而是基於很多條件進行的推測,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程治國毫不客氣的道,“事實會證明,大熊國的經濟政策,是失敗的,是沒辦法帶領社會主義走向共同富裕的。”
“是等到行不通的時候,才去尋找正確的方法,還是及早剖析我國的國情,製定出適合的經濟政策?”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主題?
張寧珊迷茫了,
他們討論的不是技術革命的事情嗎?
注意到主編氣的想要殺人的眼神,她連忙說道:“治國同誌,咱們還是回到技術革命的話題來吧。”
“都是一樣的。”
程治國說道,“剛才你問我,我國的基礎那麼差,為什麼我覺得咱們能把握住這次機會。
是因為我站的足夠高,
我的理論站的足夠高,
所以哪怕基礎稍顯薄弱,也能起到拔苗助長的效果。
當然,這裏是褒義的。”
“一個工廠的製度如此,
一個國家的經濟製度,同樣可以作此考量。”
“就像剛才我跟你說的,追求集體公平,就必然會有損個人公平,追求個人公平,那集體公平就難以實現。”
“但有沒有一個折中的辦法呢。”
“集體公平沒有確定可行的路線時,咱們為什麼不先追求個人公平,再實現集體公平呢。”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最大的區別,在於誰參與宏觀調控。”
“資本主義注重個人利益,個人利益甚至可以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他們的發展,都是以個人為中心,朝著周圍進行輻射,被動的帶動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發展,
這種方式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就是,某個行業一個興起,會有大量的人湧入進來,造成這個行業爆炸式的增長。
壞處就是,一旦某個行業支撐不住,很可能會引起連鎖式反應,引發經濟危機,
而這種危機,大概率會平攤到老百姓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