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2章 上朝(2 / 3)

街道上麵奇黑無比,和半夜無異,兩人在前麵點著燈籠引路,馬車上麵也懸掛著燈籠,遠遠的就能夠看見。張雷這還是第一次體驗上早朝,心中十分驚奇,時不時地掀開簾子往外麵看。

有一些勤勞的人們已經起來工作了,能夠看到經常有些門戶亮起了燈,慢慢的越來越多,隻是街道上麵卻還是沒有行人。

就這樣轉過了幾條街道,來到了皇宮外麵最寬廣的朱雀大街,張雷這才發現,從那些巷口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和自己一樣的提著燈籠的隊伍,看起來就好像是排著隊的沙丁魚,張雷總算是明白了過來,什麼樣的情景才算得上是“魚貫而入”。

那些官員都是住在京城裏麵的正五品以上的大官,隻有他們才需要天天早上上早朝,所以必須要住在距離皇宮很近的地方。不過就算是這樣,也要半夜三更就起來準備了。

張雷來得算是比較早的,他們來到城門的時候,城門那裏還是黑洞洞的一片,看到有燈籠朝這邊靠近,那些睡得迷迷糊糊的守城官兵們慵懶地靠在城牆上麵,隻是稍微哼哼了幾句,檢查了下張雷的身份,然後就朝裏麵叫了一聲,將他們放過去了。

穿過了九道城門,每一道城門都是如此程序,等到真正進入了宮門,天色都已經晾起來了。張雷心中頓悟,難怪要規定三四更就開始起床準備早朝,要是等天亮,恐怕還沒進到大殿裏麵去就已經中午了。

進了門之後就不能乘坐轎子了,張雷隻好下來步行,後麵的裝載著蒸汽機的馬車因為張雷報出了徐光啟的名字所以才讓進去的,否則那麼重的東西抬著穿過一個廣場,一座宮殿,十個鏢師估計會累死去。

現在時間還早,雖然天色已經蒙蒙亮了,卻還不是上早朝的時候,崇禎作為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沒有之一——到現在也還沒有上朝。所以張雷和眾多大臣一樣,在皇極殿前麵的小廣場上麵等著。

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

現在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禦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今天也不例外,上朝的地點在太和門,因為是進入皇極殿的正門,所以名稱叫做皇極門。麵闊九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漢白玉基座,梁枋等彩繪。門前銅鼎四隻,列銅獅一對。左右各設一門,東為弘政門,西為宣治門。

那些大臣們都是天天上早朝的,也都各自熟悉,現在還沒有上早朝,各自聚攏在一起聊天,或者是待會兒有什麼事情要奏報的話現在可以先相互通融。張雷作為一個陌生的麵孔第一次出現在這樣的地方,大家看到他以及他身邊抬著大箱子的那十個人的時候隻不過是詫異地多看了兩眼,並未對他過多關注,連過來搭訕問話的興趣都沒有。

張雷也不認識他們,更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在這裏可不比在家,可以胡亂吹噓,要是說錯了話,傳到了崇禎的耳朵裏麵,按照他的性格,張雷可能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就腦袋搬家了。所以,他還是帶著自己的人在一個角落裏麵安靜地待著。

過了一會兒,一頂轎子從遠處的城門抬了進來。之所以它一出現張雷就發覺了,是因為它是從開始到現在第一頂能夠進入城門的轎子。四人抬著的轎子一路平穩地到了大家的麵前才停了下來,一個丫鬟撩開了簾子,扶著徐光啟從上麵下來。

“尚書大人來了。”他不遠處的一個身穿紅色鑲藍色邊官服的人迎了上去,滿臉笑容地鞠躬敬禮。

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鑒於局勢尚未安定,學士陶安請製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禮服不可過繁,祭天地、宗廟隻需戴通天冠,穿紗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禮部官員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學說,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漢赤、唐黃。明取法周漢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應尚赤,朱元璋認可,並規定正旦、冬至、聖節(皇帝生日)、祭社稷、先農、冊拜等大典要穿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