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徐光啟便向張雷介紹了地雷。
毛文龍在對後金作戰中,就非常強調地雷的巨大作用。他的塘報中屢屢可見用地雷對後金軍隊重大殺傷的記載,而且他在給朝廷的上疏中也反複建議一定要重視地雷的應用。
王兆春著的《中國火器史》中介紹,地雷是明代嘉靖時期的著名官員曾銑發明的。地雷被曾銑發明後,迅速被其他人不斷改進,延伸許多新品種。
據《籌海圖編.經略三》記載,丹陽的邵守德用生鐵鑄成一種地雷,內裝火藥一鬥多,並用檀木砧砧至雷底,砧內空心,安火線一根,通出殼外。地雷製成後,選擇敵必經的要路,‘掘地成坑,連連數十,將地雷埋在坑內,用小竹筒引出火線,土掩如舊。’雷中安有發火裝置,敵軍經過時將其踩爆,群雷震地而起,火炮衝天,雷殼破片如飛蝗四出飛擊,人馬紛紛斃命”
到了萬曆時期,明代地雷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高潮,“《武備誌》卷一百三十就記載了十多種”,有踏發式地雷,有拉發式地雷,有點發式地雷,還有絆發式地雷。
踏發式地雷的代表是“炸炮”:雷殼用生鐵鑄造,大小如碗,殼麵留有一指大小的裝藥孔,以便向雷內裝填火藥,用木杵將火藥杵實,並在火藥中插入一個小竹筒,從筒內向外通出一根火線。使用時選定敵必經之路,將幾個炸炮的火線相互串聯,並接在鋼輪發火的‘火槽’內,再從鋼輪發火裝置內通出一根長線,經過一根竹筒通到地麵,扣在地物上。爾後挖坑將地雷和鋼輪發火機埋好,用土掩蓋。敵人若踩跘長線,牽動鋼輪發火裝置,即發火爆炸。與炸炮構造和引爆方式相同的地雷還有自犯炮。
拉發式地雷的代表是“伏地衝天雷”:伏地衝天雷是一種采用埋藏火種方法引爆的地雷。火種裝於一個盆內,放於雷上,火線總連於盆上,靠近火種。其盤連於槍刀杆上,爾後用土覆平,不露痕跡,槍刀杆露在地麵上引誘敵人。當敵軍前來搖拔槍刀時,火種倒在火線上,引爆地雷,聲如霹靂,給敵軍以重大殺傷。
點發式地雷的代表是“無敵地雷炮”:無敵地雷跑的雷殼用生鐵鑄造,形如圓球,有大有小,大者可裝火藥1鬥,小者3-5升。裝填火藥後,用堅木將雷口塞住,同時由雷中引出3根火線,從竹杆中通出。作戰前,先將雷體埋設於敵必經之通路,竹杆口露向自己一方,待敵進入雷區時,即令士兵點著火線,將地雷引爆。
絆發式地雷的代表是“萬彈地雷炮”:萬彈地雷炮的雷殼如壇,內裝火藥,口用土填緊。留有一個小孔,從中通出火線。使用前,將雷體埋設於敵軍必經之路,同時埋設鋼輪發火機一個,與壇口引出的火線相連,上用泥土和鵝卵石蓋平,地麵上安設一根同鋼輪發火機相連的絆索。當敵軍人馬觸動絆索時,牽動鋼輪發火機,引爆地雷,殺傷敵軍人馬。
當然,有了陸地上麵使用的地雷,自然還有用於水戰的水雷。
水雷也是明代中國人發明的,比西方人提前了兩百多年的時間。
‘水底雷’以‘大將軍’為之。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縫,內宿火,上用繩絆,下用三鐵錨墜之,埋伏於各港口。遭賊船相近,則動其機,銃發於水底,使賊莫測,舟揖破而賊無所逃矣。”徐光啟介紹說。
水底雷實際上是最早的用機械擊發的錨雷,屬於擊穿性水雷。中國火器史中說“水底雷實際上是一支密封於木箱中,借助機械式擊發裝置點火發射的火銃”
世界上最早的漂雷同樣是明代中國人發明的,《水雷小史》中說:“到了明萬曆十八年,我國又發明了一種‘水底龍王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種以香作引信的定時爆漂錨雷。又過了十年,有個叫王鳴鶴的人,利用碰線引信原理製成 ‘水底鳴雷’。到明天啟元年,又把‘水底龍王炮’和‘水底鳴雷’改進成碰線引信的觸發漂雷。這就是當今有的國家還在使用的觸發式水雷的前身。它是在水雷上安裝一根或幾根繩索,任其橫浮於水麵,當敵船在航行中碰上這些繩子就會自動擊火引信,引起水雷爆炸、擊毀敵船。”
水底龍王炮這種世界上最早的漂雷,用複雜的精心設計的慢燃燒信香為定時引信。“熟鐵為殼,定時爆炸”,“設計了巧妙的通氣管道,考慮了河水的流速,是明代中期火器研製者聰明才智的結晶”
明代還有一種擊穿性水雷,叫做 “既濟雷”:“雷體長1.5尺,直徑4寸,內裝發射火藥二斤和兩斤重的鉛彈一枚”,“一般擊穿一船需用8個水雷,使用時把他們平均釘在敵船底上,釘雷時一並將藥信點著,引燃發射火藥,射出大鉛彈,直接擊穿敵船船底,使之沉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