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唐代指蒙古高原東邊的塔塔爾部。明朝時稱達延汗統一的東部蒙古,與瓦剌對立,分為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鄂爾多斯、阿速(奧塞梯人)等部。韃靼人最早見於唐代突厥文碑銘和某些漢文記載。突厥的覆亡和回鶻的西遷等,一再給韃靼人提供了向西推進的機會。自唐迄元先後有達怛、達靼、塔坦、韃靼、達打、達達諸譯,其指稱範圍隨時代不同而有異。是多個族群共享的名稱,包括以蒙古族為族源之一的遊牧民族、在歐洲曾經被金帳汗國統治的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後裔。中國今天的少數民族之一塔塔爾族和俄羅斯等地的韃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韃靼人。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元政權退居漠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蒙古分裂成韃靼和瓦剌。
到了張北之後,李自成又接到了一次張雷的補給,頓時對張雷的話又多相信了幾分,趁著這一股勁頭,他們從張北進入了赤峰,再從赤峰趕到了奴兒幹都司。
奴兒幹,亦稱“耦兒幹”、“努而哥”,或作“納爾幹”。據《黑龍江古代簡史》載,清人稱為尼嚕罕(滿語“國畫”之意),表示這裏山川如畫,風景秀麗。奴兒幹都司,是明朝在黑龍江下遊設置的管轄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等地區的最高地方軍政合一建製。明洪武八年,在東北地區南部設置遼東都指揮司使。洪武二十八年,明總兵官周興等進軍到腦溫江、忽刺溫河和斡朵憐一帶,派官招撫,始建衛所製,設指揮使和千戶。明永樂七年,明廷決定,升奴兒幹衛為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幹都司”,駐奴兒幹城。奴兒幹都司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軍政合一建製,直隸於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經常派遣欽差大臣到奴兒幹地區巡視。太監亦失哈從永樂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前往視察,對都司、衛、所官員授予官職、印信,賞賜衣物錢鈔。並在奴兒幹都司的山頂上,修建了永寧寺,先後留有“敕建永寧寺記”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寧寺記”兩塊石碑。
奴兒幹都司轄區,幅員遼闊,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遊,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裏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轄區內廣置衛、所,作為都司所屬的地方軍政建製。在奴兒幹都司建立前後,明永樂元年至七年,陸續在鬆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裏江、亨滾河和烏蘇裏江流域設立130餘衛,到萬曆年間,奴兒幹都司轄區內增加到衛384、所24、地麵7、站7、寨1,通稱384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