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有一片很大的水域,往西南方向通過永濟渠與黃河在風陵渡交彙。而這個風陵渡,則是張雷這一次出門的目的地。
運城的官員早就已經知道張雷他們即將到來,已經做好了接待的準備,張雷他們一到運城之後就馬上安排了住處。張雷哪裏有心情去住宿,隻是帶著人馬上便往出事現場去了。
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裏,走入秦晉。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不久之前,工人們施工的時候,因為遇見了一塊巨大的石頭,沒有辦法人工挖掘,便有人提意說用炸藥,經過商量後大家認為這個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這裏本來就是河灘濕地,土質疏鬆,再加上火藥的劑量可能太大了一些,在將那石頭全部炸碎的同時,也將一處地下水給炸了出來。地下水流動帶走了泥沙,浸透了地基,竟然惹得黃河堤壩塌陷,導致黃河水洶湧地往風陵渡奔騰而來。
如今的風陵渡已經成了一片汪洋,張雷他們還隔著很遠很遠的距離,就已經遇上了維持警戒的士兵,但是士兵很少,那些驚慌失措的人們還是時不時地進入張雷的眼睛。他不得不將自己帶來的這些人裏麵的一大部分派出去一起維持秩序,而張雷則隻不過帶了一兩百個人便繼續往事發地點而去了,盡管陪同的人都說前麵危險,但是卻絲毫改變不了張雷的決心。
在一個小山坡上麵,張雷停了下來,倒不是因為他改變了主意,而是在他的前麵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前麵已經沒有路了。
有曆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黃河下遊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記載的黃河下遊河道,大體經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稱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現行河道,其間1128年前,河走現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後走現行河道以南,奪淮入海。曆史上,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因此,這一次因為操作失誤而造成的決口,張雷並不覺得有什麼好奇怪的。但是在有心人的大肆宣揚下,這卻成了張雷惹得蒼天震怒的表現。
在一處小小的山頭,看著下麵的渾濁的黃河水,張雷停了下來,他在思考著,自己應該怎麼樣做,其實要想黃河以後永遠不泛濫決口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不說現在,就算是三四百年後的那些人也不可能有徹底解決的辦法。張雷能夠想到的事情就是清理河道,將淤積的泥沙給清理出來,將一些地方的地勢壓低一些,至少讓它們不至於成為“地上河”。黃河作為中國第二大的河流,要想徹底清理,這個工程有多大可想而知。
但是張雷是不會退縮的,他相信中國眾多的人口一定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但是這必須要經過周密的計劃,首先就是重新設計河道,還有就是那些沉積物如果挖出來之後又要運到哪裏去。還有就是人手,張雷初步估計至少要數百萬的民工才行,而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稍有不慎就會有人造反。遠在秦朝的時候,修長城就是這麼個情況,所以張雷不可能不防範。
在山頭站了一個多時辰,那風吹得張雷都有些渾身麻木了,他才似乎從沉思裏麵回過神來,他對一直站在身邊陪伴著的薑玉陽說道:“老七,走,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