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虛境講道授清丹(1 / 2)

四方機緣共一岸,各派靈鋒袖中藏。

太虛雲師開壇照,但求天清萬載長。

——

冥冥邈邈之間,心神歸寧之地。

一道朦朧身影,清光瑩瑩,喃聲噓噓。

視之不清,聽之不切,

但若心神入定,忘我歸虛,便聽得一人徐徐而談。

“夫至虛無滅者,明靈神慧,通達物之宗極。”

“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能滯。”

“極耳目於視聽,聲色所不能製者,以其萬物之自虛,故物不能累其神明。”

“乘真心而理順,順適自然,則無滯不通。”

“審一氣以觀化,梳混雜致淳,觸物循一,故知象非真象,雖象而非象。”

“物我同根,若要以不同而適同,須知何物可同哉?”

“心可同乎?性可異乎?”

“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嚐無。”

“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

“非有而非真有,非無而非真無。”

“物物於物,所物而可物。物物非物,雖物而非物。”

“是以物不藉名而屬實,名不藉物而當真。”

“然,若有真義獨靜於名詞之外,豈能以言語述之?”

“是以言真未嚐有,言偽未嚐無。”

“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何待強索而後有。彼若真無,無自常無,豈待橫奪而後無。”

“若有而不能自有,待緣而後有者,當知有非真有。”

“故吾等行修真,豈不該修自常有而得真,舍自常無而保真乎?”

波~

心神靜境之中,忽起一別聲。

其問曰:“靈神上尊,吾等降生於世,沉浮於世間萬物真假之間,混雜亂目,該持何法,識自常有為真,辨自常無為偽?”

前聲回曰:“人之心,可易又可一。人之性,可無又可全。”

“先賢雲:道自虛無生一氣,名曰先天真一之氣。又從一氣產陰陽,視之為生靈之祖氣,為萬象之主,鴻蒙未判之始氣。亦是天地之宗,混沌初分之靈根。”

“那先天真一之氣,曆萬劫而不壞,超群類而獨尊,生死不拘,乃超天至陽之物。”

“此物不在內,不在外,不落五蘊八識,不在五髒六腑,不在百骨穴竅,而在玄關之門。”

“有意尋之則著相,無意守之則著空。”

“至道之人,憑之為己身精氣神之根本,可得超脫陰陽之外,永壽長存。”

“故修者練氣,需練純陽真氣。欲得純陽真氣,需由至純元精而化。”

“欲從體內練出至純之精,需得真心驅意行功。”

“而真正之心,天心也。”

“此天心,不塵不垢,無聲無臭,不色不空,至虛至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性之所寄也。”

“天心不易明,外求不來,全在諸位勤勉內修,了悟自然。”

那虛人之言,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即使顏衣已然領眾過六清關,去形累。

然在場之眾,根器不同,所入心清之境亦有深有淺。

入境淺者,聽不幾句,便已昏昏沉沉。雖聽得了,卻又似未聽得。

似有所悟,然細細一琢磨,卻又覺未悟得分毫。

唯那些入境深者,非聽之不困,反而越聽越心澄神亮,越顯精神奕奕,仿若腦路盡通,無比舒暢。

然此類者,在場之中,十不足一。

旁人看去,那法帕之上盤坐的眾士,甚多人坐著坐著就瞌睡過去。

而除法帕上眾士外,海岸上亦有不少旁觀者。

多是修為在陽靈以上,各門各宗派來打探虛實之人。

離岸更遠處的山中,亦不乏道高之士,遠遠瞻望。

初時,他們還翹首以盼,等著清靈派道真高士出來講道釋義。

可苦等良久,除了一個顏衣,遲遲不見有人現身開授。

簡直是雷聲大,雨點小。

直至二更,終有人按耐不住,從遠山中飛身而出,朝島中遙聲喝問:“敢問清靈上師,那清風子於百草丹會所揚丹法,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