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三章 鄭和歸來(1 / 3)

新皇登基後,大封擁立有功之臣,文臣中王銅、盧米、陳善禮都被封為國公一爵,其餘馬薩爾領銜其餘人作為侯爵一應論功行賞。

而武官是趙慶、王鐵以及現在還遠在錫蘭的陳三福領銜,其他的也是將星閃爍,各有不同的封賞。

而封賞的土地基本都集中在瞻洲的南部,朱明是很清楚那一塊的土地水草肥美,就算在後世也是澳洲人口最為集中之所,雖然現在還沒開發出來,但以後這些自己手下的賢臣良將肯定不會說自己坑他們。

接著例行大赦天下,但是朱明不會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律無罪開釋,除謀逆罪外,極個別罪大惡極的海盜也沒在開釋之列。

黑水明國一向以海事立國,海盜的存在不光是影響了黑水明國商人的商路繼而影響到財政收入,而且是一個動搖國本的事情,所以朱明想來對於海盜處罰力度是嚴上加嚴。

而除了那些罪責輕微的囚犯,所有的奴隸都獲得減期一年回複自由身的利好。這樣不少奴隸便立即獲得了自由身的身份。

雖然此舉給黑水明國不管是官辦的還是私營的不少礦山作坊都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但是朱明從政策和金錢上都給予了一定的補助。

而且那些被開釋的奴隸,經過兩年的勞作已經成為了熟練工,但是作為奴隸的身份已經不能再激勵他們努力的工作了,今日一朝解放為民,再順順利利的被原本勞作的地方雇傭為正常的工人,每月領取應得的薪俸,那工作態度立馬不同,所能產生的效能也是不一樣了。

接下來在皇宮外的別殿中,擺開了流水席,要與民同樂,所有戶籍在黑水明國的臣民,每戶可有有一人參加登基大宴。

這排場是前所未有的,何況平民這種下等人竟然也能參加皇帝舉辦的宴席,真是前所未有聞所未聞,這個在別殿舉行的宴席人員如同流水一般絡繹不絕,足足吃了三天,還有極個別的癩子想要繼續白吃白喝,無奈宴會結尾撤席,他們隻得悻悻然的返回了。

那蔡誠和張俊出海後,一路催促船工不做任何停留飛速北上。不光是他們,朱明登基稱帝的消息經商人和暹羅人傳揚到大明的幾個邊陲宣慰司後,那些個鎮守官員們無一不是嚇得小臉兒煞白,毫不遲疑的飛快派出了八百裏加急將消息傳往京師。

同時各地的宣慰司開始厲兵秣馬,乖乖,漢人政權在外麵若是稱王稱霸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但是現在想要稱帝,那京師的皇上怎麼辦?這些官員都感受到了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受。

一個月後,消息已然傳到了大明京師之中,當蔡誠和張俊戰戰兢兢的趴伏在大殿之下,稟報起那南洋發生的一樁一樁時,朱棣竟然出奇的沒有雷霆大怒。

陸上的消息傳入大明境內後,錦衣衛已經用最快的驛馬加急上奏了,比這蔡誠張俊早了兩天到達。

朱棣承認,當時看到這封密奏時,心下恨不得要把那朱明抓來活剮了,早知如此,當日他羈縻在大明的時候就應該找個由頭殺了了事,想不到自己一世英名也做了那養虎遺患的事情。

當暴怒過後,朱棣慢慢的冷靜了下來,等到今日蔡誠張俊前來,朱棣已經完全是把心態擺在了一個局外人的角度開始徹底的剖析起問題來。

他這種冷靜和大局觀也是最終能靖難成功得登大寶的原因之一。

聽取著蔡誠張俊兩人有關那黑水明國的第一手資料,他是沒有想到那黑水明國已經在短短幾年富庶到了若斯地步。

早就知道黑水明國解決了流民和吃飯的問題,黑水明國種植的一種作物番薯自己大明也引入了,耐幹旱出產多,聽聞地方官奏報對於糧食青黃不接補益良多,有這等神奇的作物黑水明國解決吃飯確實不難,但是蔡誠張俊所說那些商人的豪富,還是讓朱棣吃了一驚。

普通商戶人家,均有大小船隻三五艘,小船專營那近海的買賣,大船則能遠航,黑水明國雖然水路縱橫,但各色物資均靠海運,比起大明來所費更少,物資的調運更為方便。

此時航海技術發展,鄭和船隊的出航就是一個明證,而自己拚命疏浚運河,為的就是想遷都北平,此刻北平正在營造,朱棣在心中慢慢冒出了一個念頭,是否可以將漕運改為海運……

念頭在心中轉了一番後,他又是思考起先下的局麵來:黑水明國如此豪富,朱明就不怕那些富人富可敵國後,心下產出不臣之心來麼。

他想不到的是朱明並不是以家天下為自己的第一目標的,所以所作所為沒有刻意的抑製民富後,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這個樣子,富人有錢了第一件事並不是想著怎麼獲取政治權利推翻朱明的統治,而是不斷的向外開拓想著再發現一個新的瞻洲大陸。

足足花費了一個多時辰,蔡誠張俊才將方方麵麵大概說了一通,朱棣也知道這黑水明國遷徙了大量交趾的工匠,火器之犀利不再自己之下,何況大明士卒主力均處於北方,對於南方那種濕熱天氣並不適應,自己平叛大軍屢屢在交趾受挫就是明證,連大將沐晟也亡於平叛的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