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鄒衍是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戰國時期,有一支專門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陰陽家”,屬於道家支派,史學家一般以齊國人鄒衍(騶衍)、騶奭為創始人。陰陽家是戰國時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

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道家“陰陽說”和“五行說”。“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和道家創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陽,陽生陰,陰陽生八卦,太極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相同。“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在蒙昧的科學洪荒時代,為了避免災厄,人們總是希望能預先得知天地變遷的異動,“陰陽五行說”的出現將這一願望變成了現實。

\"陰陽\"的主導思想是以五行決定政治,\"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即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公元6世紀,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混和了道教咒術與密教占術,傳入日本;在日本登陸後,又滲透了很多當地文化,比如萬物有靈,形成了獨特的“陰陽道”。不過當這個名詞正式出現在日本史料上時,已經是十世紀的事了。此時的陰陽道,已有別於早期的中國陰陽思想,它兼備了占卜、祭祀、天文、曆法等等應用,上至國運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運用之來解釋。掌握並使用陰陽道的日本陰陽家——陰陽師——成為熱門“職業”,出現了像安倍晴明這樣的佼佼者。明治時代,陰陽道被以“淫祠邪教”的名義廢止,部分內容被以民間信仰的名義殘存下來,神社神道與陰陽道決裂。

陰陽思想作為抽象概念,上古時期的先哲們腦海裏隻有天地,陰陽,晝夜,四季,晴明,地球的另外一麵是對立的,對立的結果則必有陰陽,我為陰則對立為陽,我為陽則對立為陰,尋找道的過程就是尋找人類起源的過程。在曆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麵還會談到)說,認為曆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幹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