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李鳳也沒有那麼大的心思去照顧大一些的孩子了。

而徐興邦又忙著養家糊口,又哪有那麼多心思去管大女兒。

男主外女主內在這個農村被貫徹得很徹底。

當然,也不止是這個農村。

隨著三個女兒的長大,性格的差異也顯露了出來。

麵對年紀更小,更貼心,嘴更甜,又粘人些的老二老三,李鳳的心便漸漸偏移了。

畢竟看著沉默寡言,每天喪著一張臉,不討喜的大女兒,女兒們之間的差距太明顯了。

等到生了最小的兒子,就偏得更多了。

越是如此,徐之嫻的性格就越沉默。

就這樣,慢慢變成了那個在家做家務做得最多,卻得到最少誇獎的那個。

要說李鳳和徐興邦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偏心嗎,徐之淺卻覺得不見得。

甚至有時候親戚鄰裏有時候都會提一嘴,好像是當玩笑話,又好像隻是隨口說了一句。

但也改變不了什麼。

因為其他人的家裏大多都是這樣的。

於若男以前倒是時不時關照一下幾個侄女,可發現有的時候說的做的還會讓妯娌不高興,也造不成什麼好的效果後,也就放棄了。

說多了,侄女說不定還得挨更多罵。

可完全沒有愛,那也不見得。

就連徐之淺也記得幾件事。

在徐之嫻剛上初中,因為住校,每周才回家一次。

冬天時總有感冒生病的時候。

每當這個時候都是李鳳第一時間趕去照顧,背著人去診所打針。

打完針接回來後,知道徐之嫻因為發燒的緣故沒有力氣,幫著她洗熱水澡,給她買罐頭。

少見的溫柔在這種時候一一顯露出來。

知道大女兒臉皮子淺,從第一次來月經後,就是李鳳每個月提前給她買好衛生巾。

同樣地,家裏有事忙的時候,李鳳也會顧慮著大女兒是個孩子,盡量給她分點輕省活,或者讓她去休息。

幫著把家裏的家務做一下就行。

而徐興邦在知道李鳳給的零花錢可能不夠的時候,也會另外再給點。

即使知道李鳳知道後會不高興,私下裏也還是會給。

李鳳後來知道了,也不再說什麼。

作為孩子,收到零花錢那會不高興呢。

徐之嫻自然是開心的,

這些是徐之淺看到或聽到的一部分,也許還有更多的。

而在得到爸媽的關心時,徐之嫻的眼裏又會充滿了高興和濡慕的神情。

因為不被偏心而傷心、沉默,因為又看到了父母的愛而喜悅,期待也重新複蘇。

反反複複,最終被其困住。

若是徐興邦和李鳳是完全的不顧她、不愛她一點,也許徐之嫻更容易掙開這層情感的枷鎖。

可是現實卻不是這樣。

麵對自己的父母,徐之嫻很難完全放下。

隻是逐漸學會用另一種方式來處理之間的關係。

讓自己更快樂輕鬆的同時,也兼顧好了女兒、姐姐這一層身份。

在徐之淺所看到的劇情裏,堂妹徐之嫻因為經濟的原因和改變的相處方式,早已不是家裏那個被忽略的木頭人了。

在家裏的大事上也能做主了。

二叔二嬸也後悔了過去對大女兒的偏心和忽略,開始自省,學著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