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帝開耀元年(公元681年),天象大變,日黯月耀,五星變軌,四海升騰。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中,度人無量,大悲大願,九陽上帝,太乙救苦天尊急召十方救苦天尊,說法布道,見西方救苦太妙至極天尊,與之言道:世有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言有色欲,交接陰陽,人民胎生。欲界有六天,初下二天,果報尚粗,猶以身高為欲,次二天以執手為欲。第五天以口說為欲,第六天以眼神為欲。色界謂六欲總淨超出欲界,上進一天,卽登色界。
至無色界,至真無情,不交陰陽,人民化生,但啖香炁,無複形質之患。此界之中,人身微妙,無複形色,或複形長數百丈而人不見,唯真人能見之,同天人壽命。若人修至此天,唯存心識以入炁觀。
然欲界天中,苦難眾生,無量惡業。口耳行動,悉皆煩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今屆宙交替,陰陽不明。人道中落,勢有五星連珠,皇朝輝夜。你當化生救苦,隨機赴感,衍化行為,整合六天。鬼道常自凶,汝身濟之,是時而為,急急行。
西方救苦太妙至極天尊聞法禮拜,隨之分身化炁,精轉人世。
公元680年的餘幹大慈南鄉(今餘幹古埠南塘村),有戶姓餘的人家,祖上本是落榜的書生,餘生家中雖有藏書萬卷,但早已是陳年舊事,如今餘家夫婦以耕種織補為生,開明的大唐盛世,物產豐富,土地富饒,餘家夫婦恩愛有加,生活自足還有富餘,加上並無進取之意,更不想著考取功名,但是唯一困擾餘家夫婦的隻有一件事,便是三十有三的餘夫人一直要不上孩子,這事餘家夫婦甚是苦惱,用盡了偏方良藥,依舊無法生育。時值上清鎮,天師府修建黃籙大醮,熱鬧非凡,天師張恒主持道場,廟會市集林立,餘家夫婦也來湊湊熱鬧,拿了一些家中舊書販賣,順便置辦一些新款衣飾回家。
話說餘家夫婦買賣順利,不到三天就賣光了帶來的舊書,又買了一些衣物首飾,準備這日一早上山祭拜後便驅車回家。卻說山中神殿眾多,餘家夫婦是逐一祭拜,甚是虔誠,所求之事,無非是求取一子,以繼承餘家香火,行至半山腰時,隻見密林之中有金光閃爍,一條小路,是曲徑通幽,他們二人畔路而行,不知走了多遠,忽然看見前麵有一處平坦之地,四周並無廟宇,空地上卻佇立著十一尊神像,中間一座是一位慈祥老者打扮,座下五色蓮花,蓮花下為石柱高台,左五右五神像均麵向中間神像,仿佛是在聽道聞法一般,餘家夫婦甚是詫異啊,這幾座神像究竟是誰?為何不立廟堂,不設殿宇,又在密林之中,又怎能讓人尋得此處祭拜呢,這餘家夫婦正納悶呢,餘夫人卻發現在左邊第二位神像腳下有一顆白珠,是晶瑩剔透,而剛才他們夫婦遠處看到的光亮,正是這珠子折射陽光而造成的,要說女人對於這類精致的珠寶天生就沒有抵抗力,於是趕緊上前查看,拿在手中,感覺到掌心一陣冰涼,而珠子閃出五色彩光,餘夫人真是愛不釋手,拿到眼前對著陽光仔細斟酌,看著看著,感覺珠子一沉,手一滑,沒抓住,正好落在人中處,而隨著餘夫人“啊”的一聲驚呼,那珠子竟然滾入口中,被吞了下去,感覺卡在了胸口,餘夫人大驚失色,急忙扣舌至吐,卻也無濟於事,喚來丈夫拍打後背也吐不出來,餘家夫婦慌亂之間,趕緊往山下跑去,卻沒有注意到身後的竹林搖曳,風塵四起,那十一尊神像在沙塵之中隨風消散了……
卻說餘家夫婦下山之後,趕快尋找醫館催吐,沒成想這幾家醫館都束手無策,這餘夫人感覺這珠子在胸口俞漲俞大,呼吸都感覺困難了,這時候麵前晃過來一位瘋癲黃袍乞丐,見到餘夫人麵色發紫隻有出氣沒有進氣了,哈哈大笑起來,氣的餘生抬手想要打這位無理乞丐,不想乞丐伸手抓住餘生的拳頭,低頭大笑著對餘夫人說道:“你們二人此行不虛啊,不但繼承了餘家香火,還得了神仙眷顧,這珠子並非凡物,珠中藏者乃是天神精元,如今得了地氣,卻沒有胎元入位,美人兒,要不你從了我,我跟你生一個大胖小子吧”說著對著餘夫人腦袋一拍,那餘生氣的臉紅發漲,抬腿去踢這乞丐,乞丐卻閃身躲過,一溜煙的跑走了。奇怪的是,餘夫人感覺胸中不再憋悶,長出了一口大氣,臉色也紅潤了起來。餘生見餘夫人好了,吃驚之餘也顧不得追究乞丐,趕快雇車回家了。卻說剛到家中,餘夫人感覺身體發熱,麵紅耳赤,渾身瘙癢難耐,血脈噴張,呼吸也急促了起來,恍惚之間,拉著餘生進了臥榻……
說來也怪,這餘夫人自此便真的懷上了孩子,9個月後,公元681年的二月初八,隨著一聲嬰兒啼哭,一個健康的男嬰,呱呱墜地,餘生想著那時乞丐的話語,覺得此子絕非凡人,我餘家的祖上本是官宦文人,這孩子不應該窩在農家生活,應考取功名,方不負祖上恩德,也期待這孩子可以本本分分,勤勤懇懇,於是起名叫懃。餘懃自幼果真是天賦異稟,聰慧過人,年方九歲的餘懃,就把家中的古籍舊書能夠通讀背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尤其善工文章詩賦。
成為了十裏八村公認的小神童。
而到了公元690年,果然是天象大變,五星連珠,武皇媚娘稱帝,政啟開元,武周創立。餘懃一家為了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就變賣了家產,帶著9歲的餘懃,遷居到了神都洛陽。雖說武皇帝文德武治,但是到了晚年時期,由於長期的噩夢與頭痛的困擾,使得武周江山岌岌可危,巫蠱邪術橫行,世道昏暗。公元704年,餘懃的父親病逝,餘懃的老母在洛陽賣鞋為生,餘懃也是更加勤奮刻苦,甚至餘懃在深夜讀書時為了防止打瞌睡,常常坐在牧童的獨腳凳上。每當睡意襲來,獨腳凳失去平衡,把他摔醒,便繼續發奮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24歲的餘懃初考便考中進士,時值中宗剛剛登基,天下重歸大唐王朝,正是樹立皇恩,推舉新人為自己所用的時候,而餘懃的才華與能力,深深得到中宗的喜愛。次年,餘懃任命職方郎,持中宗禦旨行饒州右教練使,去鄱陽教習兵法地理等知識,25歲的餘懃,正直年輕氣盛,得到皇帝重用,又深得同僚誇獎,難免有些飄飄然,餘懃覺得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必將平步青雲,衣食無憂啊,也結交了一些門客,常常是夜夜笙歌,又愛上了遊山玩水,去鄱陽的途中來到餘幹大慈鄉南塘一帶,重回故裏的餘懃望著餘幹故裏這層巒曲水,修竹茂林的優美風景,來到一處涼亭內,一壺美酒過後,詩興大發,寫下了《詠南塘八景》一詩,他寫到:
南塘勝地古今稱,古樟喬枝聳翠青。
鐵嶺朝雲雲淡淡,金山夜月月明明。
雞籠精舍回光影,龍窟香泉水吐清。
黃畈農歌時作息,青崗伐木斧丁丁。
望著這美不勝收的風景,又回想起童年諸多過往,餘懃心想,我若再此住下,安養生息數日,豈不美哉,晚去幾天鄱陽也是不妨,縱是有人告發我玩忽職守,皇上反正對我寵信有加,也不會治罪於我,想到這,便叫上了幾個同鄉舊友,烹羊宰牛,置酒投壺,打算在老家餘幹玩樂數日再行離開。而當晚,卻發生了一件改變餘懃從政觀念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