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髒與髒之間的關係(1 / 2)

髒與髒之間的關係,即五髒之間的關係。“五髒之氣,皆相貫通”《侶山堂類辨》。心、肺、脾、肝、腎五髒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變化,到髒與髒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聯係著的:髒與髒之間的關係不單是表現在形態結構方麵,更重要的是它們彼此之間在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上有著必然的內在聯係,因而形成了髒與髒之間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的關係。

五髒之間的這種互相聯係和具有內在規律的認識是對五髒係統生理活動規律的科學總結。

前人在理論上多是以五行生克理論來闡述五髒之間的病理影響。但五髒之間的關係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範圍,所以,必須從各髒的生理功能來闡釋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才能真正揭示出五髒的自動調節機製。

(一)心與肺的關係

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行血,肺主呼吸。這就決定了心與肺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氣和血的關係。

心主血脈,上朝於肺,肺主宗氣,貫通心脈,兩者相互配合,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髒腑組織的新陳代謝。所以說,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血至氣亦至。氣屬陽,血屬陰,血的運行雖為心所主,到必須依賴肺氣的推動。積於肺部的宗氣,必須貫通心脈,得到血的病理運載,才能敷布全身。

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隻有正常的血液運行,才能維持肺主氣功能的正常進行。因此,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加強了血液循環和呼吸之間的協調平衡。因此,宗氣是聯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兩者之間的中心環節。心與肺,血與氣,是相互依存的。氣行則血行,血至氣亦至。所以,若血無氣的推動,則血失統帥而瘀滯不行;氣無血的運載,則氣無所依附而渙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肅功能失調,可影響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運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調,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從而出現心肺虧虛,氣虛血瘀之候等。

(二)心與脾的關係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統血,所以心與脾的關係,主要是主血和生血,行血和統血的關係。

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以及心血養神和脾主運化方麵的關係。

1、血液的生成方麵:心主血脈而又生血,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血賴脾氣轉輸的水穀精微以化生,而脾的運化功能又有賴於心血的不斷滋養和心陽的推動,並在心神的統率下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故曰:“脾之所以能運行水穀者,氣也。氣虛則凝滯而不行,得心火以溫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心火生脾土”《醫碥.五髒生克說》。脾氣健運,化源充足,則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養,則脾氣健運。所以說:“脾氣人心而變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氣化生。”《濟陰綱目》引汪淇語。

2、血液運行方麵:血液在脈內循行,即賴心氣的推動,又靠脾氣的統攝,方能循經運行而不溢於脈外。所謂“血所以麗氣,氣所以統血,非血之足以麗氣也,營血所到之處,則氣無不利焉,非氣之足以統血也,衛氣所到之處,則血無不統焉,氣為血帥故也”《張聿青醫案》。可見血能正常運行而不致脫陷妄行,主要靠脾氣的統攝。所以有“諸血皆運於脾”之說。

3、神誌活動:心藏神,在誌為喜;脾藏意,在誌為思。心“為髒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賅意誌……思動於心則脾應”《類經.髒象類》。五髒藏神,心為主導。人身以氣血為本,精神為用。血氣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統血,血為水穀之精氣總統於心而生化於脾,血之與氣,一陰一陽,兩相維係,氣能生血,血能化氣,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氣血衝和,陰平陽秘,脾氣健旺,化宣充足,氣充血盈,充養心神,則心有所主。心血運於脾,心神統於脾,心火生脾土,脾強則能主運化,而生血統血。因此,心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統攝生成和運行功能失調,以及運化無力和心神不安等,形成心脾兩虛之候等。

(三)心與肝的關係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誌,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誌。所以,心與肝的關係,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與調節精神情誌之間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