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係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在黨的文件中首次明確使用了“和諧文化”的新概念,強調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這是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思想理論上的重要創新。這一思想理論創新的基本內容是,“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學習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深入理解“和諧文化”的思想,對三個方麵的問題有了初步認識。
一、關於“和諧文化”的提出
“和諧文化”是胡錦濤同誌在雲南考察工作時發表重要講話中首次正式提出的,他在講話中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和諧文化建設。隨後,全國開始了關於“和諧文化”的研究和討論熱潮。學界也為此召開過各種學術討論會。再後,就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在黨的文件中首次明確使用了“和諧文化”的新概念,強調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在中國的學界,“和諧”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征和題中應有之義,這可以說是一種共識。大家熟悉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所表達的都是一種和諧文化訴求。那麼,今天我們將“和諧”賦予文化意義並把它作為社會發展目標和途徑認真地提出來,其曆史背景和針對性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點:
其一,為有效應對多時態文化共存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新局麵。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行為方式多姿多彩。生活方式出現多樣化,也帶來了思想接受和選擇的多樣化。傳統性、現代性、後現代性,高雅和通俗,好萊塢和“韓流”,再加上電視和網絡上的熱炒和傳播,造成了中國文化的繁榮與浮躁並存。我們的文化建設麵對的是一個多時態文化共存和文化多樣發展的局麵。要積極有效地引導各種不同時態的文化,妥善高明地處理各種複雜的文化矛盾,需要一種文化風度、一種文化能力、一種文化精神、一種文化價值導向,實現新的文化整合。“和諧文化”的提出,就是要構建和追求這樣一種文化風度、一種文化能力、一種文化精神、一種文化價值導向。它要求的不是簡單粗暴地壓抑和消解多樣性,而是運用大智慧,積極引導、協調、提升和規範多樣性,在多樣性之間求溝通、理解、對話和融洽,進而從中提煉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進動力。所以,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問題是培育人的和諧文化精神。人們一旦認同和內化了和諧的文化精神,就能在文化建設中有意識地協調各種文化矛盾,追求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一旦形成了和諧的文化精神,各種形態的文化就能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統領下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其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思想靈魂和精神家園。
改革開放近30年,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得我們從“一窮二白”轉換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在相對單薄的家底上創造經濟奇跡,在打破舊平衡而實現新平衡的巨大時間跨度中,社會發展上難免出現許多不穩定、不平衡、不完善的中間狀態,人的文化心理上也難免出現在“隔世之感”主導下的文化失落和文化困惑。中國正處在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期,但又是一個與前不同的矛盾多發期。在這樣一個曆史關鍵時期,有無一個正確的文化靈魂和精神家園,其結果截然不同。“和諧文化”的提出,就是為我們的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思想靈魂和精神家園。在“和諧文化”思想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滲入其間,它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支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無論是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還是人與人的團結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諧,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所以,可以這樣認識,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也就不可能有建設和諧社會的實踐追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包含著和諧文化建設的內容,同時更需要和諧文化的引導和支撐。和諧文化是社會和諧思想靈魂的歸依,是社會和諧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觀念引導、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諧社會越發展,和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顯。
二、關於“和諧文化”的核心內涵
如何認識和把握“和諧文化”的核心內涵,這是和諧文化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下麵,就這一問題談兩個方麵的認識。
第一,如何認識“和諧文化”核心內涵。
從文化哲學的研究角度看,任何一種類型的文化,其精神意識層麵就是它的核心。依此推論,我個人認為,如果說“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和諧觀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的話,那麼,蘊涵於其中的並作為一種價值取向的和諧文化精神就是和諧文化的核心內涵。
我同意這樣一種關於文化精神取向發展變化的曆史描述:即考察人類曆史的發展,從文化的主要價值取向看,經曆過若幹不同價值取向的主流文化形態:神靈宗教文化、皇權政治文化、科學主義文化、人本主義文化等。這是就從文化的價值取向來區分的不同文化類型。在我看來,“和諧文化”的提出,是建立在對當今世界盛行的科學主義文化和人本主義文化及其衝突的辯證思考與分析基礎之上的。它的價值取向強調的是發展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不能離開發展,它浸透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維度和價值維度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這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提出的“和諧文化”是建立在現代化基礎上的和諧文化,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和諧文化,是與社會主義上層建築相配套的和諧文化。它既是對傳統和合文化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和諧思想的發展。把這樣一種文化精神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個新的主流文化理想,這在中國曆史上,在人類思想史上,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根據上述認識,完全可以這樣說,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形成和確立和諧文化精神。具體地講,就是用“和諧”的思想方法來思考問題、解決矛盾。在和諧文化的幫助和影響下,采取各種現實的措施,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切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切實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切實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切實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切實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從而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得到加強。
第二,如何把握“和諧文化”核心內涵。
和諧文化是一種價值取向和精神理念,要求人們以“和諧思維”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但對這種“和諧”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理念的把握要持有辯證的觀點。現實存在的事物和社會,既沒有絕對的和諧,也沒有絕對的不和諧,和諧與不和諧始終是相伴而生、同時存在的。在某些情況下,不和諧的因素超過和諧的因素;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和諧的因素超過不和諧的因素。和諧不和諧都是相對的。社會是否和諧,並不是看是否徹底消除了不和諧因素,而是看整個社會的和諧因素是否占主導地位。我們倡導的“和諧文化”,並不是給自己設定一個企圖建設沒有不和諧的“烏托邦”式的目標,而是把和諧作為一種根本和長遠的價值取向;並不是無視客觀存在的各種矛盾或者掩蓋和抹殺這些矛盾,而是正視這些矛盾,鼓勵人們用適當的方式去解決這些矛盾,在解決矛盾的基礎上爭取達到比較和諧的狀態。
因此,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一定要把握和諧的相對性,掌握和諧與不和諧的辯證法,在兩者的矛盾運動中,處理好和諧與不和諧的關係。以和諧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價值目標,堅定不移地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前進,盡最大努力消除不和諧的因素,但又不要盲目追求無法實現的空想,不給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要創造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培養和諧的社會文化精神,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長期過程中,陶冶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質,為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三、關於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的關係
這個問題我們在上麵兩個問題的闡述中已多有涉及,學界許多文章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所以,這裏隻是綜合各種討論的觀點,簡單概括這兩者的關係。
就和諧社會對和諧文化而論,和諧社會是和諧文化的源泉、動力和基礎。
根據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它的最終源泉在於社會生活,尤其來自於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雖然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社會分化出愈益增多的人專門從事文化生產,造成了文化與物質生產界限的模糊,但從最終的根源和基礎看,文化依然是社會生活、社會存在的反映。它的創造和發展的源泉在社會生活,它的生命之根在社會生活。它與社會生活之間,根本上依然是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意識之間的那種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這也就是說,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樣的一些性質和特點,不同程度地存在於現實的社會關係、社會體製、社會行為、社會生活之中。它們必然會以各種方式在思想文化領域表現出來,成為和諧文化的基礎和源泉。與此同時,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諧與不和諧的矛盾衝突,還會不斷提出建設和擴展和諧因素的要求,從而成為和諧文化發展的動力,促進和諧文化的不斷發展和繁榮。沒有和諧的社會現實,就不會有和諧文化;沒有現實對於和諧的追求,也不會有和諧文化。和諧社會越發展,和諧文化就越發達。
就和諧文化對和諧社會而論,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向導和支撐。
和諧文化以社會現實為基礎,但並不是完全被動地反映和跟在社會現實後麵。如同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一樣,和諧文化對於現實的社會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和諧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獨立、超前於社會生活的發展,對社會和諧發揮方向導引、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的作用。這種作用具體表現在:作為一種信仰和理想,它指明社會發展的方向,支撐起人們的精神世界,給人們以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目標和力量,引領現實社會向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作為一種價值體係,它對社會生活發揮著評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給和諧以肯定、讚揚、褒獎和倡導,鼓勵一切和諧事物的發展,促進各種和諧因素的增長;作為一種規範體係,它對製度、法律、道德的構建發揮著靈魂和指導的作用,約束和規範著社會生活的秩序,促進各種製度機製的優化,保障現實社會在愈益和諧的軌道上運行;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和文化產品,它又能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曆史發展的趨勢,不僅給人們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諧之美陶冶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熱情。
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之間存在的這種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告訴我們,建設和諧文化,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建設和諧文化對於我們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係黑龍江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研究員)
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背景下,多極世界的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的“和平”碰撞加劇。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謀求和平發展,在國際社會倡導構建世界文明多樣性和平共存的“和諧世界”,在國內積極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需要更為有效地完善國家內部各方麵的社會整合,進一步強化國民共同體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人口眾多,自古以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整合就是中國國家建設的首要任務。在國家社會建設和國民共同體建設方麵,人民共和國仍有一些未竟的曆史任務。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倡導科學發展觀,實質上已經開始注重完善國家社會的整合,強化國民共同體的認同。如果說,“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取向是致力於完善國家各方麵的經濟、社會整合,那麼,“建設和諧文化”的目標取向則是致力於強化國民共同體的政治、文化認同。同時,中國國內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成效和經驗,還將為中國在國際社會倡導構建“和諧世界”、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共存和互動做出有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