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農村服務業競爭力(1 / 3)

農村服務業競爭力是農村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村服務業,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2012年底,我國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出台,關於農村服務業,規劃提出,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重點,貫徹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協同推進城鎮化和農村發展,積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進入,推動農村服務業水平盡快上一個新台階。

9.1 農村服務業的內涵及其對農村競爭力的意義9.1.1 農村服務業的內涵

農村服務業是指服務於農業再生產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層次多環節發展起來的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踐上看,現代農村服務業主要是由農業生產性服務、農民消費服務和農村公共服務三大部分組成的一套完整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係,貫穿於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全過程。

農業生產性服務是指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環節提供的中間服務,貫穿農業生產的整個鏈條,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具體服務範圍看,農業生產性服務主要包括農資配送服務、農技推廣服務、農業信息服務、農機作業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疫病防控服務、農產品營銷服務、基礎設施管護服務、勞動力轉移服務以及金融保險服務等。

農民生活消費服務主要包括餐飲、家庭設備、房租、水電、交通、通訊、醫療、旅遊等內容。

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主要由政府部門實施,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科技推廣、信息提供等公共服務。

9.1.2 農村服務業對農村競爭力的意義

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大產業,目前吸納了我國大約一半的就業人口。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長久以來,農業在我國一直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其吸納的人口數雖然眾多,但是都大多從事著簡單的、低附加值的勞動,生產總值卻隻有占到全國生產總值的七分之一左右。如何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各國政府所關心的話題。西方一些國家通過政府的高額補貼來實現這一產業的利潤率能夠和其他產業持平。但是在中國現在的經濟條件下,實施大規模的補貼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為了增加這一產業的附加值,在現階段,拉升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的服務業,來提高整個產業產品附加值,是比較切實有效的。因此,農村服務業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它的繁榮與發展對於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是實現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製和農村城鎮化的客觀需求和保障。因此,發展農村服務業,對提高農村競爭力,加速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具有第一、二產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農村建設必要的路徑選擇。

9.1.2.1 有利於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服務業是最具有勞動力吸納能力的產業。1978年以來,我國農業勞動力比重由最初的70。5%減少到2009年的39.6%;製造業和建築業就業比重由最初的17.3%上升到目前的27.2%;服務業就業比重由最初的12.2%增加到了目前的33.2%。①農業有機構成的提高和服務業勞動力吸納能力的增強,必然導致農村勞動力由農業向服務業轉移。一方麵,伴隨著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業有機構成顯著提高,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業中釋放出來,而服務業中的旅遊、餐飲、交通運輸和科技推廣等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遠遠高於其他產業。另一方麵,農村農業收入水平大大低於非農業收入,從而導致勞動力對農業的投入減少。我國農民的收入主要是通過進城進廠務工與經營農村服務業兩條途徑。而且,服務業中的許多行業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對人力資本水平不高的農村勞動力有著較強的吸收能力。我國農村服務業就業比重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將不斷上升,農村服務業在今後會成為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9.1.2.2 有利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將發展農業與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還有利於豐富農業發展內涵,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多樣化。農村服務業既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繁榮和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就業機會的增加、產業規模的擴張都起到十分積極和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階段。如果說發展傳統農業,主要將目標瞄準農業的生產環節;那麼,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從根本上說,也是一個建設現代農業支撐服務體係的過程。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求繼續加強農業的生產環節,更要求延伸農業產業鏈、做大農業產業群、健全農業產業體係,增強農業的自主創新、自我發展能力的支撐服務能力。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必然要求麵向農業產業鏈加強科技服務、市場信息服務、農民培訓服務、農資供應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經濟管理谘詢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檢驗檢疫服務,甚至農業產業鏈管理服務等,這些都是農村服務業的重要內容。

同時,農村服務業的消費和投資有利於拉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服務業通過對農業的產前服務(包括信息、種子、種養計劃合同服務等)、產中服務(包括技術、生產資料供應服務等)、產後服務(包括產品銷售、流通、儲存、包裝等服務)來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為此,構建起一個完善的農村服務業體係,將有力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9.1.2.3 有利於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農村小城鎮的發展水平直接反映農村經濟文化發達程度。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必然會輻射周邊的農村地區,進而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小城鎮的發展與服務業具有密切的關係。一方麵小城鎮的發展必須依賴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餐飲、金融、文教衛生等服務業部門所提供的基礎設施、社會服務來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麵,農村小城鎮也為農村服務業提供了發展平台,為農村服務業的發展、集聚提供了空間載體。小城鎮人口相對密集,市場容量大,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有利於吸引工業和服務業向小城鎮集中,使其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和集聚效應。因此,要把發展小城鎮與農村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規劃,協同推進。

9.1.2.4 有利於推動城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趨勢表明:隨著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的產值和勞動力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第二、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在未來的農村工業和農業發展過程中,生產方式將由以往的單一規模化經營逐步向個性化和精巧型轉變,以計算機和軟件服務、移動通信服務、金融、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將逐漸和農村工業相互融合,引導農村工業進行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成為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力量。另外,在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經濟發展主旋律的背景下,農村工業的發展將持續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增加再生資源的使用。這就要求以信息和科技推廣為代表的服務業更多地作為中間投入融入到農村工業中去。未來的農村工業將成為“服務密集型”產業,知識和技術服務將會隨著產品一起走向市場。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還很不合理,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也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農村服務業已成為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窪地”,成為製約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因素。推動我國尤其是農村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迫切需要加快農村服務業的發展。

9.2 我國農村服務業發展現狀

9.2.1 總量迅速增長,鄉鎮企業服務業成為農村服務業增長的主體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村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發展,已成為農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為農民增收、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了重要途徑。我國農村服務業總量迅速增長,從1993年的3753.4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50368.3億元。農村服務業占全國GDP的比重,1993年為10.6%,2010年增加到12.6%。農村服務業占全國服務業產值的比重,1993年為31.5%,2010年略降到29.1%。

農村服務業的主體是鄉鎮企業服務業,農村服務業的增長主要表現為鄉鎮企業服務業的增長。

9.2.2 農村服務業體係日漸完善

近年來,我國農村服務業發展迅速,從總量、新興行業、投資規模以及開放程度上都得到了較快發展,朝著現代服務業的方向邁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孕育和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和專業化分工的結果,既體現了農業發展和三次產業演進的自身規律,也是城鄉統籌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必然要求。

9.2.2.1 農業生產性服務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中最引人矚目的現象之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日益成為現代農業產業體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總體上呈現如下特征:

(1)以私人部門為主、公共部門為輔,但都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必須營利性和公益性兼顧。

(2)實行市場化運作,競爭比較充分,但產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經濟補貼。

(3)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聯係密切,覆蓋麵廣,產業鏈條長,專業化服務和產加銷一體化趨勢明顯。

(4)一般通過協商、契約方式提供服務,麵臨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化雙重風險,交易成本較高。

9.2.2.2 農民生活消費服務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收入逐年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消費中用於在外飲食、房租水電、交通通訊費、醫療、旅遊等各項生活服務消費的支出呈現全麵快速增長態勢,雖然用於基本生活消費仍然是農村居民的主要支出,但隨著農民收入增長、負擔不斷減輕以及農村保障措施的不斷完善,農民用於其他生活服務方麵的支出日漸增加。服務性消費比例的上升,反映出農民消費觀念的積極轉變,也反映出農民消費方式的多元化。近年來,我國結合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行業協會等發展,結合鼓勵商貿、郵政等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能力,有效促進了農村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結合加強對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持,促進了農村公共服務業的發展,對抑製城鄉公共服務差距的擴大發揮了重要作用。

9.2.2.3 農村公共服務

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全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增加了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把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供給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有效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公共服務體係建設。主要體現在:一是清理農村亂收費,取消千百年來專門麵向農民征收的“皇糧圍稅”,規範了國家、集體與農民的分配關係。二是改變補貼方式,減少對中間環節的補貼,擴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調動農民增加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三是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在廣大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四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製度。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係日益健全,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係日益完善,藥品供應網和監督網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全國普遍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製度進入新的探索和發展階段。

9.2.3 農村服務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農村服務業市場發展潛力較大農村服務業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是一個門類龐雜、性質迥異的集合體。目前,我國農村服務業已經包含了農村交通運輸和郵電、批發零售貿易與餐飲、金融、保險、公用事業、社會服務、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科技、信息“等多個行業,門類比較齊全。市場需求對農村服務業發展的導向作用不斷增強。其中,有些形成於工業化之前,有些仍處於萌芽之中;有些代表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體現著國內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最新變化;有的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有的則屬於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甚至高科技密集型產業。有些農村服務業屬於生產率增長最快的部門,有的則屬於生產率幾乎不增長的領域。盡管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村服務業往往呈現出空間並存的格局,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鄉經濟相互作用的增強,農村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基本呈現傳統服務業比重下降、現代服務業比重提高、農村服務業發展日益貼近需求的趨勢。農村服務業地區差異的擴大,不僅表現在數量方麵,還表現在不同類型地區之間農村服務業發展階段的差異化和發展模式、經營方式的多樣化上。新的業態、新的經營形式迅速形成,組織製度創新日趨活躍,成為增強農村服務業活力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浙江省農業保險、農業擔保等現代金融服務起步,現代商務服務業嶄露頭角,已涉及除知識產權服務外所有該行業大類中的行業中類,與”三農“工作關聯較大的科技、信息谘詢和職業介紹等一些新興行業發展很快。廣東南海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已形成行業協會和行業技術創新中心,流通性企業和商貿企業,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生產性碼頭和口岸等。主要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