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是民國的縮影
老舍在一九三四年夏天從濟南出發南下,他的第一站是南京,目的是去中山陵。
車到下關車站,他下了火車望著火一般的太陽直感到熱的透不過氣來。他和迎候他的朋友說的第一句話是:“我這是逃出火罐,又入火爐啊。”
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三大火爐之一的南京是一座難得有春天的城市。一九三七年的春節過後,家家戶戶過年的菜還沒有吃完,天已經一天天的熱起來全文閱讀鬼戒。
用陶瓷盆裝著的十樣菜,因為天熱突然有了味道。心裏再舍不得也得向外倒。
象征年年有餘的碗頭魚,每頓飯都要上桌又沒有動過筷子。也放不住了。
一場春雨過後,南京東郊梅花山上的梅花早早的開放了,一時間消息傳遍南京城,人們爭先恐後的上山賞梅花。
五顏六色的梅花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有在梅花下留影的人,有為梅花照相留下梅花千姿百態的人。
爬上梅花山頂。背靠紫金山麵向南京城,春風撲麵香氣撲鼻,正是心曠神怡,別有一番趣味。
南京梅花山在中山門外紫金山的山南,早在公元252年以前這裏是紫金山山腳下一座海拔55米的荒山。
這座荒山上雖然長有梅但是稀稀拉拉的沒有成氣更沒
有引起人們的興它隻是一座無名小山.
公元252吳大帝孫權葬於此地,人們把這座無名小山叫著‘孫陵崗’。
到崗上掃墓的官僚和文人墨客發現了山上的梅花。人們自然
俗成的稱它為梅花山。日月輪換,年複一年。人們知道梅花山而忘記了‘孫陵崗。’
明朝初年朱元璋建明孝陵,梅花山在明孝陵的南麵擋住了明孝陵的出路。有人建議把孫權的墓遷走,把梅花山夷為平地。
孫權在朱元璋的眼裏不是吳大帝隻是一位好漢,他可以在朱元璋的禦林軍裏當一名衛士。朱元璋非常樂道的要孫權的墓留下來給陵園守衛大門。
皇帝發話了,設計陵園的人隻能把明孝陵的禦河橋建在梅花山的北麵。
明孝陵神道上的石人石馬圍著梅花山而建,完全把它環抱。孫權的墓被保留下來,成為名符其實的明孝陵守門人。
明孝陵建成以後梅花山的名氣更大了。南京人把梅花看著自己的象征。
清政府的時候把牡丹花定為國花,民國推翻大清王朝建都南京,牡丹花不再是國花,國人視梅花為國花。
一九二九年孫中山奉安中山陵,陵園管理委員會在梅花山建中山陵紀念性花木區,栽培了大片梅花,從此梅花山名震海內外,成為人們旅遊必到之處。
遊玩過梅花山的遊客必去中山陵憑吊孫中山,從中山陵回南京城必須經過以中山命名的城門中山門。
中山門原名朝陽門。進入中山門以後,南京城有中山命名的道路貫穿南京城直到長江岸邊的中山碼頭。
與中山門相接的是寬闊的中山東路,馬路寬四十米,分成快車道,慢車道,人行道和安全島。
馬路兩邊栽有高大的法桐樹,茂盛的枝葉遮天蔽日。走在陰涼的林蔭道上人們會忘記天上火一般的太陽。
順著中山東路向西走,沿途可以看見午朝門,禦道街,東華門,西華門,西安門等遺址。
這些遺址是明王朝皇帝朱元璋建造的宏偉而莊嚴的皇宮遺址,叫明故宮全文閱讀全能戒指。
明故宮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它的麵積占有了南京半個東城。
皇宮裏麵有玉河和玉帶河。皇宮內外有五龍橋。南京的曆史上明故宮是第一個統一中華王朝的皇宮。
整個皇宮的建築充滿明代的氣息。大屋頂大飛簷,黃色的琉璃瓦在藍天下閃耀金光,大紅色的擎天柱威武莊嚴。
皇宮裏的殿宇樓閣萬戶千門,金銀玉器應有盡有。可謂金碧輝煌,器宇不凡。
明故宮是明初洪武王朝到建文王朝再到永樂王朝。三代皇帝治理國家的地方。前後長達54年。
明朝末年清軍攻入南京城亂兵殺盡皇宮的遺老,把富麗堂皇的皇宮搶劫一空。
後進城的清軍看見皇宮已經是一座空城,一把火燒了幾天幾夜。可惜啊,偉大的宮殿被燒去了一大半。
清軍平定江南在明故宮設置將軍、都統二衙門。明故宮改為八旗兵駐防的營地。
到了金田起義太平軍殺入南京城的時候,太平軍首領下令殺光南京城裏的滿人。
滿人為了能活下去,不分男女老幼一起拿起武器投入戰場。他們拚命與太平軍廝殺。
許多清軍將士在戰鬥中不是被太平軍殺死,而是在廝殺中活活的累死。
太平軍殺光滿人占領南京,點燃一把火把皇宮剩餘的建築燒成了平地。
明故宮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和宮殿的基礎外,已經一無所有。第二年綠色的菜地掩蓋了一切惡跡。
從中山東路向西走過逸仙橋直達南京的商業中心新街口廣場,從新街口廣場向南是中山南路,這裏是繁華的商業街。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二日建成的南京最大的商場中央商場和同年建成的大華電影院就在這裏。
從新街口向北是中山路和中山北路。路的兩邊是民國的各部委,司法機構,軍事機構及外交機構。
出了挹江門就到了下關的中山碼頭。中山碼頭及其周邊的街道,路燈,路邊電廠的辦公區都是典型的民國建築。
民國總統府在南京的國府路上,總統府裏保留著莊嚴而美麗的孫中山官邸。
那裏麵完美的保存著孫中山生前使用過的一切:辦公桌椅,電話,書房,家具。
想了解民國的國人和海外華僑,外國的政治家,史學家,學者和探險家蜂擁而來南京。
他們首先到中山陵再到總統府瞻仰孫中山官邸。然後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裏奔波。
他們用相機拍下井邊打水的嫂子,河邊洗衣服的姑娘。拍下了城南的深巷大宅。秦淮河邊秀麗的風光和宏偉的古城牆。
這些人個個都會在國府路上的國府站坐小火車遊覽市區,國府站原名督署站。
一九一二年元月一日,孫中山由上海乘坐火車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全文閱讀修真教授生活錄。他在下關車站改乘市內小火車直達督署站。
他在督署車站下車進入總統府就職。為了永遠紀念這個偉大的時刻,從此督署火車站改名稱叫著國府站
南京是民國的首都,是民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南京是民國的縮影。不了解南京就不知道民國。
南京從一九二九年起開始進行十年建設規劃。一個富饒強大的民國正在東方崛起。
二:和平安寧的首都
一九二九年南京的建設遍地開花。
居民拆遷,馬路拓寬,賓館,商場和政府機關的大樓緊鑼密鼓的開始建設。外地的民工潮水一般的湧入南京。
南京人表麵上仍舊過著按部就班的日子,但是在平靜的河麵下麵激流在悄悄地湧動。
趕上拆遷的人家在忙著用拆遷的費用蓋新房。街道兩邊的住戶開起了商店和旅館。
深巷裏的人家把多年沒有人住的老房子打掃幹淨向外地人出租。
更多的人走進了工廠,學校,機關和公共事業單位。廣告公司,旅遊公司,商業區,工業區像雨後春筍般出現。
一九三七年的六月南京的天氣已經熱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白天雖然很熱但是有風,
每天到了晚飯的時候風停了,屋裏熱得樣樣東西都燙手,人們隻能在樹下和屋簷下麵汗流浹背的揮著芭蕉扇。
到了傍晚在家裏的老人和孩子都忙著在門前的路上灑上水,把涼床躺椅和門板搬到路邊。他們做好在這裏乘涼和夜間睡覺的準備。
人們對自己家門口的地盤擁有著主權,乘涼的地方一開始有多大,以後一直那麼大,多年不變。
偶然有越界的事情發生也是通過打招呼解決。鄰裏之間沒有因為爭奪地方發生爭執。
放學的學生跨進門檻就忙著吃飯。
母親沒有好氣的說:“衣服是租來的。快脫了給奶奶洗去,一會兒幹了明天好穿。
“吃過飯到路燈底下看書。那裏涼快又能給家裏省點電錢。”
不一會兒一家一戶的老人孩子搖著芭蕉扇出來乘涼了,鄰裏之間互相打著招呼。老人見麵拉起家常。男人喜歡談論新聞和見聞。
男人都光著上身,他們或是坐在小板凳上或是躺在門板上。
女人穿著短袖的衣服和過膝蓋的短褲,她們和孩子坐著或是躺在涼床上。躺椅都是老年人的地方。
路燈下麵有下棋的,有學生做作業的,有老人納鞋底的。夜深了,人們逐漸地散去。大人和孩子男人和女人就在街上睡了下來。
寂靜的南京城進了入夢鄉,大街小巷一家挨著一家的從路的這頭一直排到路的那頭,睡夢中的人們排滿整個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