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節校園風光(1 / 2)

三:校園風光

南京城的城南集中了南京的商業和娛樂中心。這裏的住家是土生土長的老南京人,標準的南京口音。

城南的房子是祖傳的青磚青瓦的建築。門前有石獅子或者是抱鼓石,也有其它種類的門枕石。

南京城的城北外來的人多,口音也雜。民國政府的各院和軍隊的機關大都分布的城北。那裏是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

城北的河流順著山脈向北流入玄武湖再入長江。城南的河流向南流入秦淮河再入長江。

城牆裏麵的秦淮河叫內秦淮河,城牆外麵的叫外秦淮河。外秦淮河從中華門到漢中門是最繁華的地段。城門口有持槍的士兵在守衛。

河中一艘艘小火輪和升起風帆滿載的貨船,它們穿梭般行駛在秦淮河上。

這些船隻把糧食和食鹽;煤炭和柴禾等生活資料,把毛竹木材鋼材等物資運來南京。又把南京的絲綢,雲錦和鹹板鴨運向全國。

河兩岸的碼頭連著碼頭,碼頭上大大小小的船在忙著上貨或者下貨。河邊有砂石場木材場油坊磨坊和機房。

河堤外麵的街上倉儲連著倉儲店家接著店家。有米行,麵行,雜糧行。有布匹棉花和絲綢的洋行。

街的兩邊掛滿五顏六色的酒旗,店旗和洋行的旗幟。這些旗幟隨風飄揚。不由得讓人想到‘酒旗斜豎’的詩句。

旗幟下麵從早上天剛亮到晚上掌燈時分車水馬龍人頭攢動,一遍繁華。

街麵的青石上有著或深或淺的車轍印。它是南京繁榮昌盛的象征是南京古老街道上最亮麗的景象。

南京人從新石器時代起就祖祖輩輩的生活在秦淮河邊,秦淮河水養育了南京人,南京人把秦淮河比喻成母親河。

離內秦淮河一條支流不遠的地方有一所普通高級中學,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是幾年前蓋起的西式洋房。學校的學生全體寄宿在學校。

王明明是這所學校一年級的學生。她一米六二的個子,喜愛紮兩根小辮子。她最要好的同學叫黃玉娟。

黃玉娟的個子比王明明高出半個頭。她踏進學校的大門就被校籃球隊看中了。

有一條小河從校園的後麵流過。河邊一條雨花石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到校園的盡頭。路邊青青的垂柳隨風蕩漾。

每天晚飯後她們倆人喜歡在垂柳下麵散步,河裏一陣一陣清涼的風吹皺了平靜的河麵全文閱讀帝凰:神醫棄妃。

靜靜地小河與秦淮河連著,它像一個被母親攙著手的孩子。蹦蹦跳跳的非常歡樂又十分的聽話。小河裏的水碧清,能看到河底的魚兒。

學校食堂的師傅有時候會在頭天晚上下河布網,第二天早上來取魚,魚又多又大活蹦亂跳的非常討人喜。

他們把大魚扔進筐裏,把半斤以下的小魚又放回河裏。學生都圍著看熱鬧。

食堂把打來的魚分給老師。每人一份,連學校的工友都有。多餘的魚給食堂改善學生的夥食。

學校的門房來找王明明,說學校門口有人找她。學校的人不多,門房認識每一個人。

那時候的門房不但是保安,也是報紙信件的收發,對來學校找老師和學生的人他還負責傳達,因此門房又叫收發室,傳達室。警衛室。

王明明急忙跑去學校門口,原來是她的母親托人帶信要她星期六回家過十八歲的生日。

王明明謝謝他要留他吃飯,他說:“不用了,我還有事情趕著去辦,我走了。”他像完成了一個偉大的使命興高采烈的走了。

按照學校的規定學生周日回家必須向老師請假。老師對學生周日的請假從不打霸。隻是為了知道學生的去向。關心學生的安全。

老師對王明明說:“你好久沒有回家了,應該回去看看父母,路上注意安全。按時回校。順便代我向你的父母問好。”

王明明感到老師的話非常親切,班主任老師比她大不了幾歲,對她像親姐姐一樣親。

下課以後王明明拿著一本書從教室裏出來。十八歲的生日是一定要過的,從這天起她是青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