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麵現象經常會蒙蔽人,因為人們總是看中外表,看不見平靜表麵下內心的波濤洶湧,看不見善良背後的虛偽。
清朝時,河南境內某鎮上的金飾店,有一天來了一個跛腳的男子。盡管他走路不方便,但卻穿得十分體麵,他一走進店內,便開始抱怨,說縣令非常殘暴,竟然為了一點小事就把他毒打了一頓,還生氣地說,他一定要報複。
店主人忙著做他的事,聽歸聽,做事歸做事,並不在意。這人說著說著,從衣袖裏取出一片很大的狗皮膏藥,就在打造金飾的爐邊將膏藥熏烤起來,等膏藥軟了,便用來貼敷身上的傷口。
這種借用店內爐火的事,在金飾店是常有的,這也是給路人以方便。盡管不認識這個人,但店主基於方便他人的心理,根本不疑有詐。可誰知,等到膏藥熔化後,那人竟然將膏藥往店主的臉上糊去。店主人猝不及防,慌了手腳,連忙處理傷口,那個跛腳男子卻趁這個機會,衝進櫃台,把貴重的東西全部拿走,等店主醒過神來呼救時,跛腳漢已經逃得不見蹤影了。
無獨有偶,在江西某地區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一戶賣米人家,把幾袋米放在門口,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跛腳大漢,腆著個大肚子,慢慢走過來,然後氣喘籲籲地坐在米袋上麵休息。
附近有不少人都看到了,但工作的工作,閑聊的閑聊,沒有人在意他,畢竟方便過路人嘛,無所謂。
過了一會兒,大家看到那人站了起來,一瘸一瘸地走了。沒過多久,這家人發現少了一袋米。
經過大家追查,才發現那人的跛腳是假的,大肚子也是假的,這些偽裝不過是方便夾帶米袋走人罷了!
這就類似於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_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事物和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這就好像刮風天氣的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做光環效應。
其實,這些認知和判斷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在對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嚴重情感傾向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的實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個別特征,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麵。
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係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征聯係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征。
第三,它說好就全部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