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國英雄簡介(1 / 2)

夔國英雄簡介

2800多年前的三峽地區,曾經出現過一個鮮為人知的奴隸製小國家——夔國,它存在了約200多年,它的建立和消失的過程,至今撲朔迷離,神秘重重。

內容科介:

楚國第六代國君的長子熊摯,在宮中意外受傷成疾,不能繼承王位,惆悵之餘,率追隨者和奴隸們出走到現湖北興山建築了高陽城,戰敗楚國西北的庸國,鞏固了楚國西北邊防,然後又為了解除楚國西部威脅,進入三峽,來到峽中古鎮魚邑(今奉節縣內)。進夔門後到赤甲城駐足夔府,偶然間在赤甲城前江沱中見到了傳說中的上古神獸——夔,並捕獲了一條巨魚,從而建立了夔國,先都赤甲城,再遷都到巫城(現巫山縣城),後來又遷都到秭歸境內的香溪,修築了夔子城。夔軍北征巫溪,在寧廠和荊竹壩與庸軍大戰,關鍵時刻,夔國國王熊摯率軍從神農架夔、庸兩國邊界迂回過來,夾攻庸軍。數年後,夔國大將隨弱、鄂黃南征打到現湖北野三關、建始一帶,夔國貴族將領熊必、熊鞏西征,打到現萬州下麵巴陽峽,被巴國軍隊伏擊,二熊戰死,埋骨於雲陽故陵沱。

夔國是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大諸侯國楚國的子國而建立的,由於它的建立,使封閉、貧瘠的三峽地區,推行了當時先進的奴隸製度,先進的楚文化同本地的巫文化進行了融合,創造出古代中國文化遺產的一朵奇葩——夔越文化,促進了三峽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夔國建國兩百多年後,夔國國力漸弱,母國楚國要收回這個小國,夔國國君和夔國貴族們在楚國統一的大形勢下,順應潮流,果斷不戰而降,回歸楚國,夔國消失。文章詮釋了巫、巫山、巫溪、巫載國、巴國、楚國的淵源。

作者:搖曳的苦竹電話15213194990

二〇一二年二月七日

夔國的建立和滅亡:文本材料中的夔國(轉載)

在文本材料中,對於夔國的典章製度、社會經濟、器物文化等方麵鮮有記錄,而對於其建立和滅亡有比較有趣的記載,引起筆者的好奇心,本文就所能找到的文獻資料基礎上去窺探夔國的建立與滅亡。

一夔國的建立

“周文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i]《漢書》也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ii]這就是楚國的開始。熊繹的嫡子為熊摯,本來應該被立為楚國的君主,但是由於他身有殘疾,不能立為王,於是就封他別居於夔(今天的湖北省秭歸縣東),作為楚國的附庸國,稱為夔子。但是在《楚世家》中找不到其事跡記載,不知熊摯是何君之嫡?何時封夔?案《鄭語》孔晃注雲:“熊繹玄孫曰熊摯,有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熊摯自棄於夔,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也不知有何依據。據稱其治所先在巫山,後在秭歸。後來熊摯的子孫立有戰功,楚王升夔國為子國,這便是曆史上的夔子國,今秭歸縣香溪鎮古名夔城,即夔子從巫山遷到秭歸的駐地。夔國的都城在什麼地方,其管轄範圍又在那裏?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文獻都有記載:

《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杜預注:“夔,楚同姓國,今建平秭發縣”。《史記楚世家》集解雲:“夔在巫山之陽,秭歸鄉是也”。是知芊姓夔國地在今秭發縣境。

《水經注》中有“江水又東逕巫縣故城南縣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縣以隸南郡呉孫休分為建平郡治巫城城縁山為墉周十二裏一百一十步東西北三麵皆帶傍深穀南臨大江故夔國也江水又東巫溪水注之”。

殷商時代,秭歸為歸國所在地。

《漢書地理誌》載:“秭歸,歸鄉,故歸國。”

《後漢書郡國誌》載:“秭歸,本歸國。”劉昭《注》引杜預說:“夔國”。

《水經注》引宋忠說:“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水經注》引郭璞的話說:“丹山在丹陽(今湖北秭歸縣),屬巴,丹陽西,即巫山也。”丹陽就是秭歸,是夔越聚居之地。夔越就是夔地之越。所以秭歸即夔越所居之地。

《史記楚世家》索隱雲:“譙周伐滅歸,歸即夔之地名歸鄉也。”

《史記索隱》引譙周說:“歸即夔之地名歸鄉也。”

《史記集解》引服虔說:“夔在巫山之陽,秭歸鄉是也。”《爾雅釋言》說:“山南曰陽。”《玉篇阜部》解釋:“陽,山南水北也。”說明歸國在巫山東南方向的長江北岸。這正是夔國的位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