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兩線作戰(一)(2 / 2)

鮮卑人果真是沒什麼戰術可言的遊牧民族,集結在雁門關城下,一邊呐喊一邊不停地往城內拋射火箭,雙方約莫對射了一刻鍾,鮮卑騎兵終於製作好了雲梯,看來這是他們在中原唯一學到攻城技術。鮮卑騎兵下了馬,放下了騎槍,拿著大刀圓盾就準備衝上去攻城。

鮮卑人毫不防備的原因是他們根本不需要防備,幾十年來,一直都是他們在打的份,從來沒見過漢朝的軍隊主動出城迎戰,所以一代代的鮮卑人都有了一個共識,就是漢人都怕了他們不敢進攻,所以攤開著來打,根本不需要提防些什麼。

斥候回來了,“報,將軍,有五萬鮮卑騎兵,旗號是“源”,正在進攻雁門關。”

趙雲早已經對雁門關附近的外族有過研究了解,這附近的鮮卑主要有拓跋、宇文、慕容、和源氏。這四個姓氏成立的四大王庭分隔了中部草原的統治權。其中拓跋一族勢力是最大的,和漢朝簽訂了契約。從此漢朝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這些全民皆兵的遊牧民族給予漢朝百姓實在太大隱憂,趙雲從小就立誌於保家衛國,現在有機會了,自然是全力以赴。在秦天藍離開以前,就特別為了此事開了一個會議,趙雲提出要出兵鮮卑,秦天藍也大力支持。但為了穩重起見,隻是作騷擾性和防禦性的軍事行動。大型進攻計劃等待大部隊回歸再從長計議。

趙雲舉起鳳鳴槍,高聲道:“全軍攻擊,矢鋒陣,目標鮮卑人。”趙雲言簡意賅,但向來是身先士卒。草原上殺聲震天,一萬弓騎兵彎弓搭箭,漫天箭雨,無數的箭矢仿佛織成一張大網往那鮮卑人撲去。

弓騎兵大多數是冀並兩州人士,曆來受了不少胡人入侵的氣,常有家破人亡這般慘絕的事情發生。此時他們還會手軟麼?遠處射得鮮卑人人仰馬翻,準備靠近了,收起鐵弓,抽出騎槍,胸腔憋著一口氣,喉嚨在壓抑地低聲咆哮著。兩軍交碰就如一道鋼鐵洪流直插入一片柔軟的綢緞中,沒有防備,沒有結陣,鮮卑人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天降神兵沒有任何辦法。

此時在城內指揮的陳宮立刻命令城內預備兵出城協同作戰,其實隻是出來收拾戰場而已。當預備兵役整好隊伍,打開城門時,出來見到的一番景象隻是弓騎兵單方麵的屠殺。此役殲滅胡兵二萬餘人,俘虜二萬餘人。趙雲的名字第一次往中原地區傳出去。不到幾天時間,中原大街小巷都傳說著邊關漢朝軍隊大勝鮮卑人,多少年沒有這樣的戰報,而且是捷報。

但這僅僅隻是開始,五天後,中原百姓在酒館、茶館、花樓都聽到消息。雁門關太守秦天藍手下大將趙雲,提一萬鐵騎,西出雁門關,夜奔八百裏還擊源氏鮮卑王庭,擒獲單於源昊。還把整個“源氏”王庭的人擒獲俘虜,押回雁門關。俘獲十五萬鮮卑族人,牛馬無數。

七天後,邊關又傳來消息。趙雲乘勝追擊,在雁門關補充好消耗的兵力後,遠處雁門關,一路披荊斬棘殲滅,勸降小遊牧部落無數。鮮卑兩大王庭宇文氏和慕容氏發來戰書,在燕然山會戰。

遠在洛陽的雁門關太守秦天藍立刻修告天下百姓書一封,以表彰趙雲和號召中原百姓加入雁門關軍隊為國效力。信中秦天藍以雁門關太守身份代表漢朝接戰書,並回道‘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中原百姓目光的焦點從洛陽“清君側”事件這樣的內部矛盾轉向到了邊關的民族矛盾去了,即使國家是如何的亂,政府是如何的不堪,但是人民始終是不悔地愛著這個國家的。所以自家如何鬥爭總比不上與外族的戰鬥關鍵。

其間,董卓軍主動出現在虎牢關外,與關東聯軍互有勝負,但逐漸下去,後來關東聯軍隻剩下曹操和秦天藍這兩軍堅守著,連盟主袁紹都已經回兵冀州,聯軍宣告解散。

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取下了沒人看守的虎牢關,隻是進到城內,看到的隻是一朝繁榮在火海中化為灰飛煙滅。秦天藍沒有空閑處理這些殘局,因為前線函穀關傳來急報,董卓正指揮三十萬大軍日夜攻擊函穀關。

“曹將軍,我帶領隊部先行一步,前去追擊董賊。”秦天藍在洛陽城西郊向曹操拜別道。曹操握著秦天藍雙手,感動激憤地道:“天下唯有秦將軍是真英雄,曹某隨後率部眾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