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病蟲害防治技術(1 / 3)

(一)病害

芝麻病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1.芝麻枯萎病

(1)發病特點

此病是一種發生普遍、危害嚴重的真菌性病害,俗稱“半邊黃”或“黃死病”各芝麻主產區均有發生。一般發病率為5%~10%,嚴重者達30%以上。苗期發病造成缺苗,後期發病致使植株過早落葉、枯死,種子發育不良、炸蒴落粒,對產量有較大的影響。

(2)識別特征

苗期發病植株猝倒枯死。後期發病,葉片由下向上逐漸枯萎,與芝麻青枯病的凋萎順序恰恰相反。潮濕時病斑上出現一層粉紅色粉末。病莖導管或木質部呈褐色。病根部半邊根係變褐,並順沿莖部向上侵染,使相應的半邊莖部呈紅褐色幹枯條斑。發病半側因為導管阻塞及病菌分泌毒素的毒害,使病株半側的葉片枯死呈半邊黃現象,逐漸枯死脫落。半側的蒴果也變小。病株未熟枯死,籽粒瘦癟,易炸蒴落粒。

(3)防治措施

調換茬口,實施輪作:選用3~5年未種過芝麻的地塊種植芝麻,與甘薯、小麥、玉米等輪作,可減輕病害。於選用耐病品種:精選優質種子,注意排漬,能為芝麻生長發育創造良好條件,增強抗病能力。

藥劑防治:用0.5%硫酸銅液浸種20分鍾,防止種子帶菌;用3頤3頤50的波爾多液,或0.3%代森錳鋅,或0.3%代森鋅浸種。藥劑拌種:按用藥量有效成分為用種量的0.3%多菌靈拌種。發病初期噴藥:大田發病初期每隔5~7天噴施0.2%的硫酸銅溶液或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次,連噴2~3次。

2.芝麻莖點枯病

(1)發病特點

此病屬真菌性病害。發病後,莖稈發黑,著生很多黑點,造成風、雨後植株倒伏。一般發病率10%~20%,嚴重的達60%~80%,甚至成片枯死。病株千粒重、單株產量、含油率均明顯下降,輕則損失10%~20%,重則損失過半。

(2)識別特征

芝麻一生可發此病,但主要有兩次危害高峰期:一次是出苗3~7天至現蕾期;另一次是封頂至成熟期。其發病症狀是:幼苗期,子葉變黃,根呈水漬狀腐爛。開花後,根部首先出現褐色斑點,迅速成為繞莖的黃褐色梭形斑塊。病斑邊緣與健全組織無明顯的界線,病斑中部灰色,其上密生許多黑色小粒。由於病株根、莖的皮層、韌皮組織腐爛,僅剩下纖維,失去了輸導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養分,莖中髓部呈中空狀,莖極易折斷。病菌所侵染的根、莖、蒴果內的隔膜、胎座和種子,成了第2年的侵染源。

(3)防治措施

芝麻莖點枯病是一種頑固性病害。小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病原菌致病力強,寄主範圍廣,菌源存在廣泛,是一較難防治的病害。在防治上應以農業防治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采取綜合防治的策略。

農業防治:芝麻收獲後,徹底清理病株殘體;實行輪作倒茬,選取3~5年未種過芝麻的地塊種植芝麻,或與水稻、小麥、玉米等輪作,可減輕病害;精耕細作,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注意排漬,能為芝麻生長發育創造良好條件,增強抗病能力而減輕病害;選用無病籽粒種植。

種子消毒:55度溫湯浸種10~20分鍾,晾幹播種。藥劑浸種:40%多菌靈或25%瑞毒黴浸種30分鍾,晾幹播種。土壤消毒:40%多菌靈1.2千克\\\/畝攪拌適量幹土拌勻撒入播種溝內,可有效預防或減輕莖點枯病的發生。

噴藥防治:在芝麻生育期間氣溫高,雨水多,利於芝麻莖點枯病的發生與傳播,因而除采用上述措施外,在芝麻封頂前後,進行田間藥劑噴灑。選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均可,一般噴灑2次,間隔7天,可有效防治莖點枯病的發生和流行。

3.芝麻疫病

(1)發病特點

此病屬真菌性病害,在河南、安徽等省局部地區發病較重,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發病迅速,常常全株死亡。寄主隻有芝麻。

(2)識別特征

以中後期發病較多,先從莖基部形成暗綠色水漬狀病斑,病部縊縮,逐漸環繞全莖,呈紅褐色,皮層鬆軟、縱裂。莖上部和蒴果受害也呈現墨綠色、水漬狀、凹陷病斑,潮濕時出現綿毛狀菌絲。葉片上呈現較大的黃褐斑,潮濕時迅速擴大,呈黑色濕腐狀,邊緣出現霜狀物,幹旱時病斑幹縮、病葉畸形。

(3)防治措施

實施輪作:芝麻與甘薯、小麥、玉米等作物輪作,可減輕病害。於加強栽培管理:選用抗病品種,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注意排漬,為芝麻生長發育創造良好條件,能增強其抗病能力而減輕病害。

藥劑防治:用3頤3頤50的波爾多液或0.3%代森錳鋅浸種。在田間發病初期噴施25%甲霜靈也有一定的控製作用。

4.芝麻青枯病

(1)發病特點

此病屬細菌性病害。在我國芝麻主產區都有發生,江西發病較普遍,危害較重。河南、安徽、江蘇也有發生,局部地區危害嚴重。病重地區芝麻常出現成片死亡現象。

(2)識別特征

發病初期莖部出現暗綠色病斑,以後逐漸加深,成為褐色條斑。發病植株葉片從頂部向下萎蔫,老葉掛垂,繼而全株死亡。根部和莖部維管束變為褐色,最後蔓延至髓部,造成空洞。病部常流出菌膿,幹燥後變成漆黑亮晶顆粒。葉片發病後,葉脈呈墨綠條斑,有時縱橫交錯,結成網狀,迎光透視,其中心呈油浸狀,葉背麵脈紋黃色突起,蒴果受害部位呈水漬狀病斑,並且逐漸變為深褐色粗細不同的條斑,使病蒴瘦縮,蔓延至種子,使種子變成紅褐色,受害嚴重的種子瘦癟不能發芽。

(3)防治措施

實施輪作:芝麻與水稻隔年或隔2年輪作,基本能控製此病的發生。因水稻田的土壤是嫌氣條件,對好氣性的青枯病菌不適合,因而大大降低病原,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旱作可與非豆科作物如紅薯、小麥、玉米等輪作,也可減輕病害。在播種前期灌水泡田,可使病原菌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