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三輪車與一窩蜂(1 / 2)

(唉,社區網管真的有問題,連續出現問題之後說了兩句,搞得昨天晚上無法上網,到現在才恢複OK)

除了隧發槍的逐步使用之外,軍械所還為大軍研製成功自行車、三輪車與一窩蜂火箭。

先說說大家最為熟悉的自行車、三輪車吧,在現代社會自行車、三輪車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交通工具,但其出現不但加快陸地移動速度,更是節省大量人力、畜力。

在古代行軍打仗,為了攜帶大量糧草輜重,行軍物資,各部大量使用三輪車、馬車等機械交通工具。

如在遠古時期軍隊作戰不是以騎在馬上騎兵為主,而是駕駛轅車的戰車為主,衡量一國戰鬥力大小主要看其戰車數量多少,如此出現千乘之國,百乘之國,就是告訴大家我有一千部戰車,一百部戰車,這就是我國的戰鬥力。

再後來隨著馬鞍、馬鐙的逐步發明,騎兵作戰逐步代替戰車作戰而成為陸戰主力,麵對北方來勢洶洶的騎兵,中國雖然告別戰車作戰這一作戰方式,但戰車更沒有退出曆史舞台,而是由作戰工具逐步演變為一種臨時防禦工事,一種後勤輜重運輸工具。

西漢時期大將軍衛青發明使用一種武剛車,就是平時利用武剛車拉運糧草,運送兵員,在戰時將武剛車全部連在一起以作為臨時防禦工事,以抵禦匈奴騎兵。

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火銃、弗朗機炮等熱火期大規模使用,戰車更是達到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有時竟然有現在戰車作戰的影子。

先看看戚繼光在練兵紀實裏麵車營,車營編製為三千一百一十九人,但戰車則有兩百零六輛,分別為:兩車一聯,四車為一局,設立一百總,十六車為一司,設立一把總,六十四車為一部,設立一千總,一營包括左右中三部,再加上中軍的鼓車2輛,火箭車4輛,大將軍車8輛。

簡單換算,每十五人有一輛古代戰車,這些戰車兩邊都堪騾架,兩側都安裝偏廂長約一丈五尺,由兩匹騾子拉運,堪比古代的裝甲運兵車或者重型坦克。

在戚繼光之後,洪承疇、孫傳芳更是將戰車發揚廣大,有人推測孫傳芳與李自成鏖戰失敗就是因為當時天氣大雨導致戰車行動不便所致。

相比這個時代流行的戰車,無論在載重還是運輸速度方麵三輪車都稍顯不足,雖然如此,但三輪車不需要借助大量的畜力,而其他戰車則需要借助大量的牲畜,這或者是三輪車最可取的地方。

在去年開始李定國就讓軍械所開始研製自行車、三輪車的生產,經過一年專研,再加上李定國不時提供一些寶貴意見,三輪車現在已經大規模生產。

看著眼前一字排開上百輛三輪車,所有三輪車長約一丈(古代一丈約2米多),高約三尺,前麵車輪相對較少,後麵兩個車輪較大,所有車輪都由鋼圈圍成,鋼圈外圈與轉軸之間則用十二根細細的鋼條做支承,以避免壓扁鋼圈而影響鋼圈旋轉,所有鋼圈都按照要求包裹上牛皮,以保護車輪,減少道路對車身的震動。

在後麵兩個車輪上麵則防著一個大型車鬥,車鬥約5尺長3尺寬2尺深,用以盛裝物品。

李定國跳上一輛三輪車來回踩了兩圈,雖然比起前世自行車、三輪車吃力多了,但相對來說也是頗為輕鬆的。

放下來仔細看了看,想了想,大概這個時代車輪是鋼條與牛皮包裹而成,而現代三輪車是橡膠輪胎的緣故,這在橡膠輪胎未發明之前幾乎是無解的。

除此之外就是刹車係統,現代是氣動刹車係統,而現在還有一定難度,主要通過人工實現刹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