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
長安城內響起了久違的鼓聲,這是出城迎戰的聲音,不知道情況的士兵臉色皆都臉色駭然,對於他們來說,守城尚且搖搖欲墜,出城迎戰不吝於送死,長安城外就是一麵空曠的開闊地,叛軍皆是鐵騎,一輪衝鋒之下,恐怕他們就性命歸天,可惜出城不出城不是士兵說了算而是講究說了算,軍令如山,鼓聲既然已經響起,不去就是軍法處置,出了城頭留下一下守備的士兵,長安城內八成的兵卒都迅速的到長安城門處集合了。
當楊毅隨同朱攜領著張溫出城時,西涼叛軍早已在城門外擺好了陣勢,分四個方陣,人馬一眼望不到邊,楊毅再一次體會到了震撼的感覺,這種感覺自從他的見識越來越大後已經很不容易有了,西涼的鐵騎就給了他一次。
八萬了是很多,可是能看到的和三萬人沒有什麼區別,楊毅震撼的是西涼鐵騎的馬和人,叛軍的攻城器械在楊毅看來確實簡陋的狗可以,就那雲梯,估計隻能幹好夠到長安的城頭,還是輕輕一推就被推倒的那種,估計是臨時趕製出來的,叛軍的衝撞車放在攻打一些小城池可以夠用,可是攻打長安這樣的天下堅城,就是兩三輛同時碰撞長安的城門,肯定也扣不開城門。
可是叛軍的騎著的西涼馬匹已經羌人的氣勢確實讓楊毅為之震撼,羌族人都人高馬大,楊毅目視的人中,最矮的也比他高出十公分,都有一米八的樣子,不過手中的武器敗壞了他們的形象,參差不齊,十八般兵器已經在叛軍手中快湊齊了。
亮眼的還是馬匹,匹匹都是好馬,個頭都有他那麼高,那立於大軍最前方的將領身下的馬匹甚至比楊毅都高,其中一批馬已經接近兩米了,上輩子看演義,說呂布的赤兔馬高過兩米,楊毅壓根不信,在加上他自己騎的馬也就一米五左右,上了兩米的馬匹他是在沒辦法想象。
見到西涼的鐵騎,楊毅開始相信高過兩米的赤兔了,眼前就有一批接近兩米的了例子,楊毅自打吃過不會騎馬的虧之後,開始練嗎,到會騎的時候已經開始愛馬,見那坐騎如此威武,眼神不由的從近兩米高的馬蹄子中往上看去,看到坐在馬匹上的人就呆滯了。
馬匹上是一位少年將軍,正在對著出城的朱攜咆哮,隻見馬匹上的人獅盔獸帶,銀甲白袍、手執長槍,立馬陣前,生得麵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
西涼叛軍中能長得這般模樣的,又如此年輕的,不多,隻一個而已,楊毅要是認不出來就睜眼瞎了。
“難怪劉備說‘人言錦馬超,名不虛傳’果然先不看實力,光樣子十個自己都比不上人家啊!”那員將領就是馬超,楊毅在見到那相貌的第一眼就認定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裏有相貌精心描寫的並不多,大多都是相當的簡略,基本是“身高+麵相”這樣的固定組合,比如“身長八尺,麵如美玉(陸遜)”;還有“身長八尺,麵如重棗(魏延)”;或者“身長九尺,麵貌醜惡(鄂煥)”
但是馬超第一次出場時羅貫中不惜筆墨地使用了以下一長串的描寫:‘言未絕,隻見一位少年將軍,麵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
關二的紅臉長須和張三的豹頭環眼在書中也被反複提起,但是明顯這不是一個性質這兩位純粹是特征過於明顯不想讓人注意都不行,跟帥不帥關係不大。可是馬超不一樣,演義裏描寫讓曹操痛失點位的女人不過就用了句“儀容秀麗”,之後也再沒怎麼提過。用如此多的溢美之詞費心反複描繪一個人的相貌,整部演義中也隻馬超一人享此殊榮了。
現在楊毅見到了真人,反而覺得演義裏對馬超的描寫還不夠恰當,‘妖孽一般的麵孔,天使一般的身材!’才是對錦馬超最好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