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以尚書節製廣陵七年整(1 / 3)

武後腳邊有了來俊臣和周興,就像女獵人身邊多了兩隻不停咬人惡犬。

有了這些酷吏,以及他們身邊的幫凶們,武後的寶座坐得穩穩當當的。

但有閱曆的朝臣都知道,武後鐵腕高壓統治之下的長安,甚至整個京兆地區,都是陰雲密布。

朝政上的波瀾,猶如江麵上的風起雲湧,時刻考驗著官員的智慧和平衡能力。

在酷吏們無事也要咬三分的情況下,文武武將們人人自危,都不敢多走一步、多說一句。

武後卻還要硬壓著官員們替她賣命幹活。

因為武後並不是昏庸的君主,她知道隻靠自己一個人,是幹不了天下所有的活的。

但酷吏的存在,又讓官員們不願意幹活,不願意多惹麻煩。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這些已經是官場上,人人都知道的規則。

又有哪個官員,不愛惜自己的命呢?

在這樣的環境下,卻也有像楚金那樣的傻子,在埋頭苦幹。

一直以清正、廉潔、正直,讓對手抓不到把柄的楚金,本可立於不敗之地。

因為楚金認真肯幹,武後和朝廷交給的差事,沒有一樁不認真做的。

也因此,楚金不僅能夠官至刑部侍郎,身居高位,還被高大人推舉外放廣陵,任尚書。

廣陵既是個繁華之地,還是一個軍事要塞,文人墨客雲集,商賈富紳雲集。

廣陵是個極有油水的地方,廣陵尚書,名頭上雖然不如京官氣派,但實惠多多。

說起來,在京城做官,地位高是不假。

但論起實惠,還是外放的官員撈得多,賺得足。

三年清知府,都是十萬雪花銀,更何況是廣陵尚書。

所以人人聽說高大人舉薦楚金任廣陵尚書,都以為是親家之間“互相幫助”。

其實,正直如楚金,懂他如高大人,這是真正的“舉賢不避親”。

因為此時的廣陵,正經曆著武後登基以來,最大的旱災和蝗災。

此刻,廣陵農田顆粒無收,糧食短缺、民眾流離失所。

災荒時期,朝廷需要派官員開倉放糧、減免賦稅、安置流民。

這種時候,沒有人比楚金,更適合做這個臨危受命的廣陵尚書了。

楚金也果然不負眾望,上任廣陵尚書後,麵對廣陵旱災和蝗災的雙重困境,展現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在治理旱災方麵,楚金深知水乃農之命的道理,決定修建水渠,解決水源問題。

楚金親自帶領大小衙役巡視河道,確定修建渠道的路線。

在挖溝渠的過程中,楚金甚至親力親為,親自帶著下屬一起,給工匠們送水送飯,極大地鼓舞了工匠的士氣。

經過數月,一條條新的渠道建成,有效地緩解了廣陵旱情。

在治理蝗災方麵,楚金了解到蝗蟲繁殖速度驚人,單純依靠人工捕捉難以奏效。

楚金組織百姓和衙役們大量繁殖和釋放捕食蝗蟲的燕、鷹等。

利用蝗蟲的天敵,那些鳥類來控製蝗蟲數量。

這些鳥類在田野間飛翔,捕食蝗蟲,也遏製了蝗災的蔓延。

此外,楚金還讓農人們在田間種植一些蝗蟲不喜歡吃的大蒜、洋蔥等植物,驅趕蝗蟲。

楚金在治災的同時,也知道惜民力,減民負。

楚金下令免除受災最重州縣的賦稅,讓百姓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災後修複中。

楚金還設立了“應援府”,為受災嚴重的農人提供食物和衣物等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