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四庫功成(1 / 3)

《四庫全書》開編,紀曉嵐首先向乾隆帝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大規模的圖書征集工作。乾隆帝當即下旨,要全國各地進獻圖書,並表示:此次修書,乃是舉國的一件盛事,將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輯錄彙編成冊,以流傳於後世。彰顯文教之昌盛。對於所進獻的圖書,將全部登記在案,待到《四庫全書》編纂完成之後,仍舊歸還於原主人。進獻圖書多者,還將得到朝廷的嘉獎。

一時之間,各地的藏書家們,紛紛置辦車馬,裝載圖書進京。大大小小的車輛停放在圓明園地裏裏外外,成捆的圖書,在登記後被陸續抬進了臨時存放圖書的大書庫內。

大規模的征書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書庫內的書眼見著越來越多,這讓乾隆帝大為歡喜。不過,歡喜的同時,乾隆帝也有幾分鬱悶,並不是所有的人獻書都十分踴躍。像當時的怡親王,他的府裏藏書頗豐,但是他卻不願意將書獻出來。麵對這樣的情況,能怎麼辦呢?總不能去明搶吧。這種情況,當然不是個例。

征書工作,既有順利,也有不順利。對於一些知道名字,而藏書家所不願意進獻的圖書,乾隆帝決定從《永樂大典》中向外輯錄。

然而,有如此想法簡單,真要是做起來,又談何容易啊。

《永樂大典》卷帙浩繁,自清朝入主中原以來,就沒有人見過完整的一套《永樂大典》。康熙年間編修《古今圖書集成》之時,就曾經專門派人進行過多方尋找,但卻是毫無所獲。不過這一次,為了編纂《四庫全書》,乾隆帝下定決心,一定要將它找到。而作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尋找《永樂大典》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紀曉嵐的身上。

紀曉嵐一臉愁容,看著一眾同僚將一捆捆的圖書拆開分類,分別送到對應的書庫。這些工作大家早已是輕車熟路,已不需要他再進行著過多的指揮。他悶著頭兒,一口接一口地抽著煙。

“紀大人,你是煙筒嗎?”一個從紀曉嵐身邊經過的翰林說道。“你這煙抽得,嗆不嗆人先不說,五步之內,什麼都看不清。”說著話,還不由得咳嗽了兩聲。

紀曉嵐歎了口氣,揮動著衣袖扇了扇煙,在靴子底上磕了磕煙袋鍋裏的煙灰,說道:“唉,要真是個煙筒就好了。沒有憂愁,沒有煩惱,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做。”

紀曉嵐收起煙杆,不由得笑了一聲,看著這翰林又說道:“周翰林,你還別說,讓你這麼一說,我好像真和煙筒差不多。自從咱這四庫館開館,我是每天都經曆著煙熏火燎啊,咳什麼氣兒都得受著。”

雖說紀曉嵐這個總纂官是身居要職,皇上倚重,在外人看來那是風光無限。可是這其中的辛酸和困難,隻有他自己深有體會。對上要揣摩聖意,對下要協調好眾多編修之間的關係。修書,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是修這樣大的一部書。

紀曉嵐因何發愁,因何歎息,四庫館中的同僚們都心知肚明,可是大家又都是愛莫能助。《永樂大典》,到現在找了一百多年了都沒能有個結果,紀曉嵐真的能找得到嗎?

周翰林明知故問:“紀大人可還是在為《永樂大典》一事而發愁?”

紀曉嵐愁容依舊,歎道:“唉。我無能啊,苦尋多日,依然是一無所獲。說不定那《永樂大典》,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時候,都被他拿來燒火做飯了,我上哪裏去找啊。”

看似是自嘲,看似是玩笑,但尋找《永樂大典》無果,是是實打實的。紀曉嵐說得風輕雲淡,其實他的心裏,比任何人都要著急。若是自己這裏遲遲沒有進展,從而影響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惹的皇上不高興,怪罪下來,那可就不好辦了。

這時,與紀曉嵐同為總纂官的陸錫熊說道:“紀大人,依我之見,尋找《永樂大典》似是已非人力所能及。你莫不如沐浴更衣,焚香禱告,齋戒七日,求神明指點迷津吧。”

陸錫熊這話似是玩笑,誰都知道紀曉嵐是以肉為食的,讓他齋戒,那簡直是比殺了他還難受。可這話又不是玩笑,陸錫熊語氣中肯,以他的身份,不可能不知道《永樂大典》能不能夠找得到,對《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意味著什麼。

茲事體大,紀曉嵐自己也在琢磨。陸錫熊的話也不無道理,都到了這個時候了,哪裏還顧得上許多,死馬當活馬醫唄。行不行的,總得先試過之後再說。而且從自己多年的經曆和見聞來看,陸錫熊的這個法子,或許真的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紀曉嵐的愁容略有舒展,眼中也放出了幾分光亮,他衝著陸錫熊一拱手,說道:“陸大人,多謝提醒,這幾日就多辛苦你了。”

紀曉嵐回到家後,真的開始齋戒了。不吃肉固然是難受,可是自己受的這點罪,和《四庫全書》的編纂這項偉業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煎熬之中過去了第一天,到了第二天中午,周翰林急急忙忙地來到了紀曉嵐的家裏。雖然著急,但是他的臉上流露著激動、興奮、還有喜悅。剛一進門,他就高聲大喊著:“紀大人,紀大人,找到了,找到了。”一見紀曉嵐,又氣喘籲籲的說道:“紀,紀大人,《永樂大典》找到了。”

就在今天上午,幾位翰林在翰林院裏整理書架,為編修工作的開始做著準備。不曾想,在好幾個書架的最上麵,都發現了一堆堆散放的書籍,早已被厚厚的灰塵所覆蓋,這真是讓大家有些意想不到。每天都在這裏工作,之前卻從來沒有人發現。然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還在後麵。清理掉那些厚厚的灰塵,露出書籍的本來麵目,大家驚訝地發現,這些書竟然都是《永樂大典》的抄本,簡單地清點了一下,足足有三百多本。這真是足以令四庫館中每位成員,都為之欣喜若狂的巨大發現。誰也沒有想到,這苦尋而未得的《永樂大典》,竟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每天都曾相伴。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周翰林急忙就來將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紀曉嵐。紀曉嵐一聽,欣喜之情當然溢於言表,總算是有了一個結果。也許這隻是事有湊巧,也許是自己的齋戒感動了神明,得到了上蒼的幫助,他當然更願意相信是後者。

紀曉嵐的齋戒還在繼續,他要拿出百分百的誠意。上蒼已經給了他獎勵,自己又怎能半途而廢呢?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永樂大典》在宮中開始被陸續發現。落滿灰塵的架子、櫃子頂上,多年沒有翻動過的箱子底兒,還有一些毫不起眼的犄角旮旯,甚至是一些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都有《永樂大典》的出現。到了第七天。找到的《永樂大典》抄本,已足有數千本之多。

看著這些抄本,看著一眾同僚的笑臉,紀曉嵐長舒了一口氣,對著眾人深施一禮,說道:“諸位,辛苦了。”

四庫館的工作強度極大,為了《四庫全書》能夠早日問世,四庫館的作息時間有著嚴格的規定,可以早來,卻不能早歸,每個人每天必須要完成規定的內容。盡管如此,每一位入職四庫館的編修,謄寫人員,都以能夠參與到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中而感到無比驕傲。

作為總纂官的紀曉嵐,不隻是辛苦,除了任務更加繁重、工作更加複雜之外,更多了一份責任重大。整個修書的過程中,無論哪個環節出現了哪怕隻是一丁點兒的紕漏,他這個總纂官都是難辭其咎的。

身體上的乏累,還有精神上的緊張,很多時候,忙起來的紀曉嵐,連舒舒服服地抽上一袋煙,都成了莫大的奢望。

不過,再緊張的工作,也都有忙裏偷閑的時候。

四庫館開館,使得琉璃廠的舊書行業繁榮了起來。各地的書商從民間遍訪孤本、善本書籍,聚集在琉璃廠的舊書市。有時遇到需要求證,互為佐證,互相校補的問題,紀曉嵐便會讓人將問題詳加記錄,然後由他去往琉璃廠尋找書籍。一來是為了使修書工作能夠更加有條不紊地進行,二來也是為了使自己長期高強度工作而緊繃的神經,得到稍微的放鬆。

對於愛書成癡的紀曉嵐來講,修書的最大快樂就是能夠借此機會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看到很多自己平日裏想看,卻又看不到的書。還有,就是在這琉璃廠裏淘書了。

這一天,紀曉嵐約上了陸錫熊還有劉墉,幾個要好的朋友一同去往琉璃廠。像這種時光,自從四庫館開館以來,並不常見。也許是因為平日裏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壓力,本該是快樂的光景,卻沒有誰說話,氣氛顯得十分沉悶。

突然,陸錫熊開口打破了沉默:“剛才咱們路過的那家店,店門口有一口井,上麵寫著‘四眼井’。若是以這‘四眼井’為上聯,下聯該如何對呀?”

陸錫熊挑開了話頭,紀曉嵐也來了興致,他看著陸錫熊笑道:“以你為這下聯,正合適不過。”

陸錫熊還有些不明所以,一旁的劉墉先反應過來了,說道:“耳山兄,這一聯對得妙啊。”陸錫熊也笑了,他的字是“耳山”。以“陸耳山”對“四眼井”,也真是嚴絲合縫。

路過一間藥鋪,劉墉一指藥鋪大門口的一塊招牌,說道:“師弟,耳山兄,以這‘自治雲貴川廣生熟道地藥材’為下聯兒,補一個上聯兒如何?”

劉墉知道紀曉嵐聯才頗高,無論什麼,在他口中都可妙語成對。而陸錫熊也是出了名的學問大,不然的話,乾隆帝又怎會讓他也身居總纂官之位?平日裏這二人緊張的時候多,今天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屬對遊戲一番,讓他們放鬆一下。

陸錫熊正苦思無果,有些為難。隻聽得紀曉嵐開口道:“這琉璃廠的招牌正合適,‘揭表唐宋元明古今名人字畫’。”

幾個人一邊說著笑著,走進了一間書店。劉墉指著店內的一塊匾額,又衝紀曉嵐說道:“以這塊匾為對,怎麼樣?”

紀曉嵐抬頭,見這匾上寫的是“老二酉堂”。據說秦朝時焚書坑儒,讀書人曾有躲避於酉山、小酉山隱讀。山中有石穴,有大量的藏書。因此後世常以“老二酉堂”來代稱藏書樓或者書店。

紀曉嵐笑道:“咱們是來挑書的,不是來對對子的。先挑書,一會兒再說。”

劉墉道:“想不到紀大才子也有被難住的時候啊,對不上了吧。”

紀曉嵐搖頭道:“我已有對,隻是我現在不想說。”

劉墉笑道:“借口,都是借口。”

紀曉嵐又道:“是不是借口,你一會兒便知。”

回去的路上,紀曉嵐執意要繞路去一趟前門外。劉墉本來不想去,但一想著紀曉嵐和陸錫熊出來一趟也不太容易,也就陪著他們多逛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