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BC)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征詢投票一個月。彙集全球投票的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第二。依次還有牛頓、達爾文、阿奎那、霍金、康德、笛卡兒、麥克斯韋、尼采等。
2005年7月,英國廣播公司以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為題,調查了3萬名聽眾,結果是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謨第二。柏拉圖、康德、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黑格爾等遠在其後。
可見,稱馬克思是世界“千年第一思想家”,並非誇張。
位於萊茵河畔、靠近盧森堡邊境的特裏爾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這裏保存著古羅馬和中世紀的很多遺跡。驅車進入市區不遠,就看到特裏爾市的象征——尼格拉城門,這座由黑色岩石建築而成的古老城門,俗稱“大黑門”,始建於公元前16年的羅馬時代,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
馬克思故居坐落在特裏爾市布呂肯街10號,門牌號下有一銅製的馬克思頭像,銅像下的標牌上寫著: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誕生於此。這座房子建於1727年,馬克思的父親、律師亨利希·馬克思於1818年4月租住於此,住進不久,馬克思就在這座樓的二層誕生了。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裏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以更多的精力用在鑽研哲學上。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
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引發普魯士國王的不滿,《萊茵報》被普魯士國王查禁,馬克思因此失業。
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和燕妮夫婦一同告別故鄉來到巴黎,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曆史,並最終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並肩開始對社會主義的研究,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1845年12月,被迫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誌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並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分析,從而第一次比較係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曆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
1846年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
1848年革命席卷歐洲,也波及比利時。這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後一號第301號出版。6月初,馬克思再次來到巴黎。他被迫選擇或是被囚禁於法國布列塔尼,或是再次被驅逐。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從普魯士派駐英國的密探報告提到馬克思似乎從不刮胡須來看,馬克思在英國仍被普魯士政府所監視。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
在五年時間裏,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累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有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一生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自稱是“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後與燕妮合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
作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思想家,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以自己的畢生心血為人類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論寶庫,馬克思主義學說包括了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理論是他對於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曆史唯物論,馬克思提出,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
馬克思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清代嘉慶至光緒年間,古老的東方帝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下由興盛急速地走向衰落。馬克思以他深刻的洞察力敏銳地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並對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西方各國對中國的侵略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可惜,他的學說不但不被當時歐洲各國的政府所接受,而且在知識界也很少被理解,思想上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國人對馬克思的學說更是一無所知。
由於巨大的曆史落差和遙遠的空間距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曆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最初,馬克思的名字曾有麥客士、馬陸科斯、馬爾克、馬可思、馬格斯、馬爾格時等多種譯法,經過20多年才統一譯為“馬克思”。
馬克思的名字在中國第一次出現,是在他去世15年後的1898年。這年夏天,上海出版了一部係統解釋各種社會主義學說的著作《泰西民法誌》。這部著作是英國人克卜撲所著《社會主義史》的中譯本,由著名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委托胡貽穀翻譯。該書第七章中寫道:馬克思“是社會主義史中最著名和最具勢力的人物,他及他同心的朋友昂格思(恩格斯)都被大家認為‘科學的和革命的’社會主義派的首領。這一派在文明各國中都有代表,而大家對於這一派認為是社會主義中最可怕的新派”。
一年以後,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又在上海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的一篇題為《大同學》的長文中提到馬克思及其學說,稱馬克思是“百工領袖著名者”。
社會主義何時傳入中國?在人們一般的印象中始於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其實,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出現了“第一個宣傳社會主義的浪潮”,出現了一批早期社會主義的探索者。孫中山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受到清政府的通緝,被迫流亡國外。他親眼目睹西方工業革命的發達和民主共和的文明,同時也發現資本主義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和不可克服的弊端,看到了日益蓬勃的無產階級解放運動,涉獵和初步研究了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和流派。在1897年的前5個月裏,孫中山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的閱覽室裏度過的,他不停地閱讀有關學科的書籍,研究了馬克思、喬治、穆勒、孟德斯鳩等人的學說,並對列寧和俄國的革命運動有所了解。
經過觀察、研究及廣泛閱讀後,孫中山開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問題有了認識,對西方國家的勞資不協調以及勞工大眾所處的困境深表同情。他認為中國應該發展實業,但必須避免“加深勞工階級與資本所有者之間分野的危險”,“希望看到大眾的生活狀況獲得改善,而不願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勢力,直至成為財閥”。經過研究,他逐漸明確了治國方向,就是要“養民”“富民”,要打破資本製度。這與當時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總目標是一致的。此時孫中山的思想已比興中會時期大大前進了一步,初步奠定了提出三民主義的思想基礎。
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提出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革命綱領。其中最後一條“平均地權”遭到不少人的反對,“不主張‘平均地權’者十居八九”。在孫中山的堅決主張下,最後才獲得通過。“平均地權”恰是此後不久孫中山闡發的民生主義的具體內容。而在此時,“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實為同義詞”,“日人譯為社會主義”。孫中山在後來的解釋中也說“民生主義即時下底社會主義”,“因社會主義底學說輸入中國未久,兄弟將‘社會主義’原文譯為‘民生主義’較為允當”。由此可見,此時的孫中山是把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等同看待的,並且已經能夠把社會主義思想局部地包容到其革命綱領中去。
也是在這一年,孫中山以“中國的社會主義者”的身份訪問布魯塞爾國際社會黨執行局(第二國際常設執行機構)主席王德威爾德和書記胡斯曼,要求加入,這說明孫中山是把自己的革命視為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的。
在孫中山的帶動下,一部分激進的同盟會員也開始了對社會主義的宣傳和探索。朱執信發表了《德意誌社會革命家小傳》,廖仲愷翻譯了《社會主義史大綱》《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宋教仁寫了《萬國社會黨大會小史》,張繼、劉師培還成立了“社會主義講習會”,一時形成了一股介紹、宣傳和探索社會主義的熱潮,其中也出現了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片斷文字。
辭去臨時大總統後,孫中山遍遊全國,到處鼓吹宣講三民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應社會黨邀請以《社會主義之派別及批語》為題的講演,從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大戲院連續講了3天,轟動一時。
但是,認同社會主義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兩個概念。孫中山認為共產主義雖然是“社會主義之上乘”,但是尚不能完全適應中國的國情,“我們今日師馬克思之意則可,用馬克思之法則不可”,認為他的民生主義才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