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明朝的製度缺陷,隻要朱元璋製定的軍戶製度不改革,那麼軍隊戰鬥力的下滑就會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朱元璋規定的軍戶製度,束縛住了大量的士兵,使得他們子子孫孫將來都要去當兵。本來這個製度沒什麼,也算是很好的政策,但是任何政策都抵擋不住人心的腐敗。】
【在明初,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由於吏治清明,勝仗不斷,軍戶們的待遇還算不錯。可等到了朱瞻基繼位時,軍戶製度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身處在貧困線上的士兵,是不可能有強大戰鬥力的,但土地兼並又是中國古代的大勢所趨。】
【隨著士卒屯田的減少,士兵生活質量必然會越來越低,軍隊戰鬥力也必然下滑。這個趨勢除非有涉及王朝根本製度的大改革,否則不可能改變。】
【士卒待遇下滑,可又因為國家政策不得不繼續當兵,那他們必然心生怨言。除此之外,他們也要尋找別的收入,這樣一來自然戰鬥力就下降了。】
【而在對外關係上,明朝隻發展到一個幾乎隻剩下麵子工程的羈縻。對外既沒有都護府,也沒有盟友,明朝對於蒙古內部勢力的變化和進展都無從了解,更不用說去幹涉其政治、外交了。】
【所以朱瞻基麵對的問題,根本不是應不應該延續朱棣強硬風格,繼續對外開拓的事。而是他能不能趁著王朝還在強盛期,就毅然做出涉及國本的巨大改革的問題。】
【不改革軍事製度,明朝就不可能一直維持善戰的軍隊。但改革的話,就涉及到明朝探索的避免唐代自爆情況的安全體係。】
【唐代是堅持華夷一家的,中國的天子,也可以是外族的天可汗。因此唐朝有力的彌合了自五胡亂華以來,中國大地上的種族之分。】
【等到了明朝,因為前麵的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朱元璋起兵也是打著“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旗號,因此對於民族問題,也確實不好處理。】
【到了後期,朱元璋雖然也有相應的政策出台,試圖接納異族,但也是收效甚微。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處理外族邊境問題,也就成了每一個明朝皇帝要抉擇的棘手問題。】
【朱棣選擇的是軍事打壓,五次親征,後麵幾次更是借口隨便找一個就去草原了。朱棣希望後世皇帝,也應按照他的政策去執行,至少他的孫子朱瞻基應該如此,可最終還是事與願違。】
【朱瞻基放棄安南,也是無可奈何,後勤壓力確實不小,當地人也是此起彼伏的反抗不斷。】
【起初,朱瞻基也並不想放棄安南,他還是想打的。畢竟明朝是天朝上國,他又剛剛繼位,這放棄土地怎麼說也不算好聽。】
【可由於朱瞻基不信任英國公張輔,最終導致明朝在南方招致失敗,這場失敗是明軍少有的損失慘重的一戰。】
【永樂朝無數次的事實證明,英國公張輔是鎮壓安南最好的選擇,可惜因為政治因素他最終還是被擱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