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校的地址被定下來後,張洪偕便招募了附近的村民,修建道觀。
這些村民,以前也都是天師府的佃農。
此刻,被調遣起來後,便開始為天師府,修建軍營。
張洪偕就借著正一觀的場地,開始培養訓練一百個,被他當做軍官種子的年輕道士了。
除了這一百個年輕道士外,馬六,張洪哲,張德福,宋之行,諸葛正道,還有各自招募的幾個,識文斷字的信徒,也都過來學習。
就這麼的。
這個被命名為龍虎山軍校的一期成員,是被定下來了。
而這個龍虎山一期。
也是將星雲集,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將在接下來的抗清戰爭中,嶄露頭角……
張洪偕擔任龍虎山軍校的校長,但實際上,他對於練兵打仗,是不太精通的。
當然了,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不懂。
畢竟,穿越過來前的張洪偕,那可是一個中二少年,可沒少看拿破侖,克勞塞維茨,孫子兵法之類的東西。
對於近代以來的軍事變革,也是了解頗多,什麼西班牙大方陣,莫裏斯方陣,還有線列步兵,排隊槍斃,還有棱堡,沃邦攻城法 之類的東西。
張洪偕都是挺了解的。
最起碼,知道個皮毛,而這,在十七世紀的華夏,已經算是軍事大家了。
就連當下,在清妖當中,最流行的軍事著作,也就是《三國演義》張洪偕也是看了數遍。
除了這些外,他甚至還實操過打仗呢。
指揮著數千大軍廝殺!
而且還是勝多而敗少。
雖然這是在全麵戰爭遊戲裏麵的戰果。
張洪偕他本人,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一個“全麵戰爭軍事家”。
但對比起,當下大明朝內的袞袞諸公,張洪偕也是夠牛逼的了。
足夠甩他們一百零八條大街了!
就譬如說,對比起史可法,史大軍事家而言——在後世的百科裏麵,史可法可是位軍事家。
也不知道這位軍事家,是有什麼練兵經曆,軍事著作,還有戰果?
總而言之,知曉全麵戰爭兵法。
還有一些零碎的碎片化軍事知識的張洪偕,至少在明末,這個廢物遍地走的時代。
在龍虎山一眾,對於軍事,不甚了解的道士們當中,是完全有資格當這個校長的。
除了自己當校長外,張洪偕還派人,從澳門聘請過來了兩位洋將。
用來教授炮兵戰術——步兵操練,張洪偕還能夠靠自己編的所謂步兵操典來練,但炮兵這種技術兵種,就不是張洪偕能搞定的了。
得聘請一些洋人炮兵軍官來。
因為明代華夏的炮兵實在是落後的很,並不是鑄炮技術上與西方有太大的落後。
這年頭鑄大炮可沒什麼先進與落後之分。
無非就是拿青銅,或是鐵水鑄大件。
技術上拉不上什麼差距的。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大炮的瞄準技術。
還有對炮兵的定位。
大炮瞄準就不用說了,完全就是指望著蒙。
彈道什麼的,完全就是懸學,就連大炮本身口徑的標準化,裝藥的標準化,還有彈重的標準化都未曾達到。
而這三樣,達不到一致性的話。
哪怕是同一門大炮,其發射的炮彈的彈道,也不會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