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雖然冷門,但是很重要,因為它代表了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麵貌。在很早以前,科學家們認為世界萬物的本質是“存在”,這個觀念即便到現在也是許多人潛意識中的一個認知,簡單說來就是能夠在我們意識中屬於“有”的概念者,至少應該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物質,或者說宇宙本身,在有無之間才對人類產生了意義。古老文學中使用“虛空”、“黑暗”等字眼代表它的反麵,也就是比一無所有更加寂靜的荒漠。而這一切在科學上其實是有源頭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它的概念也非常好理解:隻要存在的事物,嚴格說來就是具有質量的事物,就一定會產生萬有引力,它是我們宇宙萬物能夠成為現在這種形態最重要的原因。
這個觀念對人類的認知領域統治了很久,因為它不但符合每一個人的直覺:世界是介於“有無”的正麵的;而且它還非常的簡單優美:隻要有質量,就有引力,它形成了世間的一切。由此形成了穩態宇宙觀念,以及許多物理學家曾經一度以為的“物理學已經趨於完美”的幸福感歎。
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物理學家們在許多領域作出了重要的突破,漸漸認識到宇宙的本質也許並不是“存在”,而是另一個更加基礎的概念:運動。第一眼望去,似乎這兩者並沒有什麼矛盾,在我們常人的想象中,運動的東西當然是存在的,然而科學家會告訴你,存在的東西一定具備運動的屬性,但是運動的東西不一定符合人類“存在”的觀念。從更基本的量子層麵來說,物理學家不論在理論或實驗中,都屢屢發現,有許多非常基本的粒子形式,它們自身是不具備質量的,而它們的運動卻會“產生意義”,這個意義會從其他的角度影響到這些在人類看來顯然“存在”的事物。換句話說,在我們看來“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中那些事物,實際上是真實存在著的。
其中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光子,它能夠達到光速,這是其他“具有質量”的物質不可能達到的,因為光子沒有靜止質量,而它運動起來就具有了質量。微妙的光子為物理學家這種“世界的本質是運動”的觀點,展開了形象的解釋。科學家介紹道,在更基本的量子層麵,被認為還有許多類似於這種情況的粒子,它們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這個世界,而暗能量和暗物質的浮現,更加直接地證明了物理學家的這種觀點。
這時對於我們而言,在最基本層麵就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比如:時間真的是連續的嗎?我們人類能夠感受到的這個世界,似乎是另一個“更大世界”的冰山一角?我們能夠看到的運動,背後是否還具有更基礎的意義?
最近,便有英國科學家從這個角度試圖找尋世界的真相。科學家們在電腦中模擬了量子的運動參數,使用一種叫做“時間分割”的方法,把特定個數N的量子製作成了電子雲,並且按照不同的時間參數,分別得到從N1,N2一直到Nn的N個空間狀態。然後模擬了量子糾纏的特性,使用另一組電子分別從N組量子的中間穿過,形成N個量子糾纏的時間集合。科學家介紹道,由於量子的參數具備“一維”的特性,這組數學意義上的模擬,是為了試圖找到量子和三維宇宙之間的聯係。
在模擬出的N種時空的每一個具體情況中,電子E1和E2一直到En(來自N1和N2一直到Nn的空間)一直與“被穿”後的空間處於糾纏狀態。從而得到了一個在時間上不連續的空間。此時再在這組數據中相互糾纏的量子組數同樣增加到N個。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有概念的朋友一定想到了,那就是產生了一個三維的小型宇宙。
這個模型與目前觀測到的三維宇宙的所有方麵都是一致的,科學家介紹道。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具體解釋了宇宙是如何產生維度變化的。從中可以讓我們知道,當宇宙從三維過渡到四維時,它在量子層麵上的信息量的變化是比“天文數字”還要嚴峻的存在。因為N個空間中的每一個量子,都要與新維度中的N個電子幹涉互相產生意義。
從這裏,科學家看到了關於“萬有引力”很基本的一個可能性。科學家介紹道,萬有引力從本質上來說,不論距離多麼遙遠,宇宙中任何兩團、或者說兩個存在的物質(不論是星係還是原子)之間都是存在萬有引力的。它在數字上和宇宙的維度關係是高度一致的。從這件事中,科學家推測,萬有引力的“真正麵貌”,或許遠遠不是人類想象的那樣“簡單而優美”,而是一個龐大到人類難以理解的存在:它極有可能是來自宇宙在維度組合層麵自身產生的一種特質,由於它的存在,科學家認為,宇宙最終會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目我們的物理理論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認清另外三種基本力的本質(弱核力、強核力、電磁力),卻難以觸及萬有引力的“真身”,其原因可能也就在此。簡單說來,科學家總結道,它的地位和其他三種力完全不同!
熱愛科學的朋友,你們認為引力的本質是什麼呢?歡迎留言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