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朱永興在見過眾多的曆史名人之後,麵對鄭成功時依然是這樣的心態。既沒有以朝廷留守自居,發號施令,也沒有軟語相求,完全是平等對話,協商談判的姿態。
鄭成功與李定國不同,他是割據一方的勢力,也不是明朝的純臣。雖然禮數還算恭敬,但卻不是能用朝廷之命來壓製的。這一點,朱永興想得很清楚,所以,他把鄭家視為抗清的同盟,而不是可以隨便命令的屬下。
不可否認,鄭成功是一位很有大誌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鑒於自身力量不夠強大,在政治影響上也無法同明、清兩個並存的政權爭奪民心。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兩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而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總之,隻能“遙奉”,不能“受製於人”。這就是他和後來的鄭經一貫提出的“比於高麗”的思想根源。清廷多次招撫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隻給他高爵厚祿,決不答應給他以相對的獨立性。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隻能做一個“明臣”。同樣的道理,他的“始終為明”並不意味著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服從明朝廷的調遣,恪守臣節。
這種平等的商談,以及親和的態度,在朱永興看來是應該的,是合情合理的。但在鄭成功和他的幕僚看來,卻是另外一番心思。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岷世子城府極深,王爺勿小覷之。”劉國軒在旁謹慎地說道。
鄭成功背著手,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久久不言。好半晌,才沉聲說道:“觀光,岷世子欲興王圖霸,也確有其能。”停頓了一下,他繼續說道:“共擊清軍廣東水師,嗯,你怎麼看?”
劉國軒沉吟了一下。說道:“可虛應之,後以複台為由,拖延之。”
鄭成功對廣東潮州地區一直非常重視,這是鄭氏家族軍糧的主要來源地,多次進兵潮州原因也在於此。但他的意圖卻是希望把潮、惠地區據為自己的糧餉、兵員補給地,而在鄭軍和永曆朝廷之間最好是留下一片緩衝地區。打掉這座隔火牆對鄭氏集團不利。
西南明軍有越來越強的趨勢,並且已經進取廣西,如果清軍的廣東水師被重創,則西南海上自然以南海艦隊稱雄。日後攻掠廣東,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這對於要收複台灣,並且要經營台灣,戰略重心有所轉變的鄭軍來說。是無法與西南明軍爭奪廣東潮、汕、惠等地區的。
如果在鄭軍成功經略台灣之前,閩粵兵連一體、地成一片,遙相呼應的局麵就要改觀。鄭成功不會不考慮到自己南天一柱的相對獨立性將受到很大限製,軍政大事要稟承於朝廷,否則就難逃僭越之議。因為,自己在兵力、爵位和聲望上都不及岷世子,也略遜於李定國,這兩人同永曆朝廷的關係都比他更密切。這些因素必然在鄭成功的深謀遠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