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使愣了一下,沒想到朱永興會如此強硬,趕忙拿出永曆的敕旨,向朱永興解釋永曆君臣並無出緬之意,其中又有永曆給緬甸各守關隘官員的敕令,上麵有“朕已航閩,後有各營官兵來,可奮力剿殲”話語,以證明與入緬明軍交戰,以及殺害入緬信使,並不是緬甸的意思,而是永曆所交代。
真是可憐又可悲。朱永興看過敕文,心中不禁歎息,這樣一個皇帝,將中興希望寄於其身,還真是緣木求魚,癡心妄想。
盡管永曆朝廷仍以宗主國自居,事實上卻是逃難而來,這點緬甸君臣自然非常清楚。為了避免禮節上難以處理得當,緬甸國王拒絕接見使者,隻派漢人通事居間傳達信息。初入緬甸時,緬甸當局還給予一些物資幫助,即所謂“進貢頗厚”。永曆帝也還攜帶了一點積儲,有意回贈一分厚禮,用明朝習慣的說法是居高臨下的“賞賜”。但緬甸官員表示:“未得王命,不敢行禮”,意思是不願對明朝皇帝行藩臣禮。
現在,緬甸當局自恃有永曆君臣做人質,終於邁出了實質xìng的一步,要仿暹羅例,摘掉宣慰司的帽子,與南明成平等之國。顯然,這樣的要求並未得到永曆君臣的認可。
曆史上,緬甸國王的弟弟莽白發動宮廷政變,處死老國王,自立為王後便派使者來向永曆帝索取賀禮。當然,緬甸當局的意圖顯然不是為了得到財物,而是借僅僅具有象征意義的明朝皇帝致賀來增強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永曆君臣“以其事不正,遂不遣賀”。寄人籬下,尚要維持天朝上國的臉麵和名分,南明**zhèngfǔ的這種僵硬態度終於使原已不佳的與緬方關係更形惡化。
朱永興思索著,很快便分析清楚,不由得心中暗喜。緬甸從永曆君臣那裏得不到的名份和政治上的地位,想要從自己這裏獲得,豈不是更要封鎖永曆君臣與外界的聯係。
“我國乃小邦,實無傷犯天朝君臣之意。若天朝各營兵入緬境殺害民眾,則眾怨難犯,相互約結,恐有不測之事!”緬使一邊解釋,一邊又暗含威脅,顯是害怕明軍動用武力解救永曆君臣。
既然你們覺得永曆君臣是奇貨可居,想從我這裏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那便如你們所願好了。隻是,這或許也給了自己削弱永曆和小朝廷力量的機會,可以善加把握。
朱永興暗自冷笑,兄弟之邦,不過是個名義;政治地位,也要靠實力維持。緬甸,實在是愚不可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