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印象不好,可朱永興如果力所能及,依然會出手幫助。畢竟江南的士紳還不象北方士人那樣甘心情願地服從滿清的統治,爭奪士紳階層也是易成、張維翰為朱永興的上位所籌劃的事情。
但現在恰恰是鞭長莫及。西南明軍剛剛展開了兩翼,廣西、四川牽扯了明軍的精力;南海艦隊正在準備打擊廣東清軍水師,從而通過海上威脅陸地,牽製廣東清軍,配合廣西戰區行動;京師的情報也不斷傳來,朱永興等人密切關注著清廷的舉動,說不定便要有一場計劃外的大戰,保持一定的機動力量也很必要……
當然,清廷大舉用兵西南估計要等到九、十月份,因為吳三桂在奏章中說到“俟霜降瘴氣消失,再大舉進兵入滇,勝之可期也”。
嗯,還有五六個月的準備時間,而吳三桂也需要時間在貴州排除異己,鞏固勢力。對於這一點,兩家倒是不謀而合。
朱永興冷笑一聲,把看過的情報彙總收起疊好,思索了一陣,提起筆來,給廣西戰區的指揮部寫信。
思明州一戰,燧發槍加刺刀發揮了很大的威力,但由此也引起了前線部隊軍官對軍隊編製的一些不同意見。
其中,主要便是長矛兵的保留和裁撤。在前線軍官看來,用炮車作掩護,再加上燧發槍在射速、射程上的提高,長矛兵並沒有什麼用處。如果全軍都裝備上燧發槍和刺刀,不僅戰力能夠提高。而且即便沒有炮車,用刺刀和密集攢射,也能夠抵擋騎兵的衝鋒。
對此,朱永興也不十分確定,畢竟這一戰中清軍並未使用騎兵衝鋒,隻不過是一次不大的勝利。前線軍官由此得出的結論未免有些輕率,有些急於求成。
盡管朱永興不遺餘力地加強明軍的武器裝備,但也知道就目前而言,武器致勝論是靠不住的。訓練、組織、紀律、士氣等方麵,依然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就目前的情況來判斷長矛兵是否有價值,還有些為時過早。與其向士兵灌輸並不確定的理論,倒不如向他們解釋清楚道理更為自然。應當告訴他們,勇敢的騎兵是能夠衝破方陣的,勇敢的步兵也是能夠擊退騎兵的衝鋒的。”
停頓了一下。朱永興繼續寫道:“因為勝利並不決定於某個兵種一定比別的兵種更優越,而是取決於千百種不同的情況。告訴他們部隊的勇敢,長官的機智,適時的機動,槍炮火力的效應,雨水,甚至汙泥,這一切因素。既可能導致勝利,也可能造成失敗;但是。一般說來,勇敢的人,不管他是步兵還是騎兵,總是能夠打敗膽小鬼的。”
近代的騎兵和刺刀營方陣,都是依靠整齊的密集隊列形成的集群,來維持進攻/防禦中群體的團結性。所以在對撞中。往往直接體現於雙方隊形誰先瓦解。 而瓦解的原因可能包含了紀律、士氣、環境、指揮等各種要素。
因此,當朱永興並不確定淘汰長矛兵時,從另一個方麵提醒軍官們,把對武器裝備的迷信扼殺於萌芽之中,便是必要的。
寫完了信。朱永興叫來書記官,讓他將信中的一些內容抄寫後送往講武堂。這樣既可以對正在學習的軍官有所啟示,又能夠讓他們開動腦筋,仔細研究探討軍隊中兵種配備的問題。
算算時間,廣西戰區的最新消息快傳來了,估計是關於南寧戰事的。朱永興預計是好消息,因為他相信明軍的攻堅能力,而且明軍的兵力優勢很大。當然,如果攻打南寧遇到了意外情況而遷延時日的話,廣東尚可喜急速增援,那變數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