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東征救民(2 / 2)

當然,對朱永興的這個諭令,很多人是反對的,名義也冠冕堂皇。什麼功名乃是朝廷名*器!多少士人寒窗苦讀,曆經艱辛也拿不到一個,一些隻配教私塾的家夥怎配得到?還有諸如賣*官鬻爵,侮辱朝廷功名等等。

但朱永興就是頂著壓力推行下去了,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是讓老百姓知道戰爭進行的狀況,讓他們感到戰爭與自己是有關的;更因為那些得到功名的隻配教私塾的家夥的感恩戴德,使朱永興在底層百姓中也得到了好名聲。

老百姓都盼著能有個青天大老爺,更盼著能有個聖明的天子,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不僅百姓有這個期盼,就是讀書人也是一樣。所以,朱永興的名聲越好,就越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百姓們越是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

“天寒日又西,男婦相扶攜。去去將安適?掩麵道旁啼。胡騎嚴驅遣,克日不容稽。務使瀕海土,鞠為茂草萋。富者忽焉貧,貧者誰提撕?欲漁無深淵,欲畊無廣畦。內地憂人滿,婦姑應勃谿。聚眾易生亂,矧為饑所擠。聞將鑿長塹,置戍列鼓鼙。防海如防邊,勞苦及旄倪。既喪樂生心,潰決誰能堤。”

朱永興每次念到這首詩都覺得胸中鬱氣難吐,悲憤難平。吾國吾民啊,何致受此荼毒?幾十萬,上百萬的生命,使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就這麼失去。雖然他不能挽救所有人,但他嚐試了,努力了,便問心無愧。

決意東征有憤怒的成分,但卻不是衝動的決定。東征已經開始,朱永興隻不過是在權衡整個形勢下加大了力度而已。

在目前的明清戰爭中,戰略優勢是談不上的,但主動權卻要力爭掌握在手中。借著沿海遷界造成的民怨沸騰,加大對廣西、廣東清軍的攻勢,不能不說是一個時機。

貴州的吳三桂正忙於經營、鞏固,暫時構不成威脅,這使朱永興能夠抽調五千滇省軍隊增援廣西;擴大國債的發行麵,商團、民間的籌措,再加上其他各項收益,也足以支撐明軍再度擴充,並加強軍備。

當然,朱永興知道加大東征的力度並不能獲取足夠的利益,起碼在短期內安置大量流離失所的沿海百姓會給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但戰爭並不能隻考慮投入與收獲的利益比,麵對百姓的苦難,朱永興還做不到無動於衷,隻以力所不及來自我安慰。

“延平王那邊還沒有信息嗎?”朱永興接過情報彙總,並沒有馬上閱看,而是先開口詢問。

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初一,鄭成功率領眾將士在金門“祭江”,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儀式。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率大軍二萬五千人人,分乘兩百多艘戰船,浩浩蕩蕩離開金門料羅灣,向澎湖出發,開始了收複寶島台灣的壯舉。

盡管朱永興對於鄭成功的私心感到不滿,依然派出了炮兵和工兵助陣。別的不說,光是打擊侵略者,使台灣回歸祖國,他便責無旁貸。

當然,朱永興還有著另外的考慮,便是希望能幫助鄭成功早日收複台灣,而不必象曆史上那樣耗時一年有餘。如果鄭軍能早日騰出手來,也許會使對清廷的決策遷海深為不滿的鄭成功采取反擊行動。而且,收複台灣之後,鄭成功必定要經營開發,便可“馳令各處,收沿海之殘民,移我東土,開辟草萊,相助耕種,養精蓄銳……”

“回殿下,剛剛收到情報,延平郡王率大軍順利通過鹿耳門港,實施登陸,切斷台灣城、赤嵌樓兩地荷軍的聯係,想必很快便能結束戰事。”情報官員趕忙躬身回答。

荷蘭在台灣隻有一千多名,分駐於沙洲上建立的熱蘭遮城堡和在隔灣(當時稱大員灣)相對的台灣本島上的普羅文查堡,海麵有以赫克托號為主的四條戰艦。論實力,自然無法抵擋鄭成功所率的大軍。

但事情會如此容易嗎?朱永興點了點頭,打開文件,仔細閱讀起來。

.......